第69章 内景福地(1 / 2)

 第69章 内景福地</p>

“嗯?动静都是相对的,我眼前的景色在变幻,究竟是天动了,还是地动了,亦或是天地都在受我的心境影响而动。WWW.tsxsw.COM动静从来相对的参照结果,从我们地球来看太阳是动的,地是不动的,但以太阳为中心,地球就是动的,太阳就是不动的,动与静都是相对的。”</p>

起道,任何悟道的步骤都有起道的过程,每个人起道的方式不同,但内在原理都是一样的,即人们都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经典,将自己带入到道境之中。</p>

吕诏选择的经典便是佛门“风吹经幢”的典故。</p>

嗖!</p>

吕诏一步踏了出来,再次将自己的心神抽离一次,背后唰的一下,一黑一白,两团光晕出现,组成一张道图。</p>

“有情即法动,无情无佛种。若修不动心,终成寂寞果。”</p>

真言一出,道图散发的黑白光芒大盛。</p>

黑白光芒之中,隐隐可见一个小人悬空而立,一手指天,一手横执,容貌模糊,整个人显得毫无生气。唯有脑后一点阴阳灵光,形如火焰,明明静止,却仿佛精灵般活跃地跳动。</p>

很多求道者都将修持“静”与修持“不动”划上等号,以为身不动、心不动,脑袋不要动、感情不要动就能成就无上见解,这本身就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死胡同)。</p>

一股明悟从心底深腾出来,吕诏精神无比的豁达,只感觉到了,无时无刻都在吸取大地的养分,随意一呼吸,元气就滚滚而来,进入脑海之中,和精神结合,变成了法力。</p>

道是什么?其实谁也说不清,连中古圣贤都说不清,更何妨是吕诏呢?但是吕诏可以去理解它,它应是一切,一切,它包罗万有,无穷无尽。</p>

作为一个求永生的修者,无论是中古圣贤还是古佛、古仙,皆是通过修炼这种方法去感知的,他们感知了无穷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如何去表达出来,所以他们亦只能用个代号来表示,叫它做道吧!</p>

他们在感知到无穷尽时,发现了这无穷尽里有一个最基本的规则或者说规律,就是两种东西在一起,就会产生变化,而且都是这样变化着的,所以他们就将它提炼出来,命个名叫阴阳,意思是说一切一切都是由阴阳变化而来的。</p>

动静自然也不例外!</p>

此时,若是一念之差,以为其中的某种应当舍弃的话,不论舍弃那一种,最后的结果都是走火入魔,只有兼容并蓄,才是动静一体,神仙逍遥的真谛。</p>

这就是吕诏感知“道”的方式,先贤的修炼经验,得出只有以虚静这种方法才能够去感知“道”,因为道的基本变化都反映在一切中,只要你能虚静,你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感知“道”。</p>

极静知“道”。</p>

在生活中发现它,理解它,然后才能运用它,极动行“道”。</p>

出世可以修炼,去体验“道”,入世可以运用“道”法治理好国家社会,做人处事亦是如此。</p>

这是吕诏的感悟,换一个人,也许就是另一番感悟。</p>

认识动静之理,它的构成,它的变化,认识之后还要学习去运化它。相对就是,有相对有差异,自然就能形成一种势,由于势之所趋,两者就会产生变化,变化到平衡状态,这就是一个新的。</p>

人,能从极静中感悟,能悟,则能用。</p>

感悟为知,能用是行,此亦谓之阴阳。</p>

道化阴阳,诚如太极图所画一样,如环无端,反复如此,妙就是妙在这里,徼则是无与有的不断反复的变化,无穷无尽的状态,“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在无休止地变化着。</p>

能平衡就是合一,就是和。能和,就是动静二者势力均衡,这时二就是一,一也是二。能平衡,就能安静,就能虚。</p>

这种境界不停地演化,吕诏深吸一口气,忽然不顾那些对冲之力在玄胎内的肆意破坏,竟是凭借强大的君之意志观想出太极的虚影,在一种道化阴阳的意境当中,镇压住疯狂暴动的对冲之力,而后,动、静双身流转,本命精气纵横,不断的开始对这些对冲之力吸收、炼化!</p>

吕诏肉身的眉心忽然睁开了第三只眼睛,骤然抬头,往这片灰蒙蒙看不出丝毫异常的虚幻场景望去,这一刻,他的目光中仿佛演化出了无穷智慧,无穷玄妙,直接看透了眼前的虚无,看透了世间的种种规则法度!</p>

与此同时,一直没有动静,玄胎也抬头看向晶壁外,顷刻间变得无比清蜥,一种若有若无的感应力牵引着吕诏的神识不断延伸,仿佛看到了一片散发着蔚然星光的寰宇。</p>

两个视角,两种观感,一念化阴阳的奇妙感觉!</p>

吕诏好似被圣贤附体一般,凌风而立,高声喝道:“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p>

真正的定力是从红尘中来,到红尘中去,脱离现实在“宅生活”中寻求到的静,只是放松而已,并不是真“静”,真正的静是在与他人交际之时,能够存不动心,行真静事。(附:自心能够在动态的思想行为中保持不动,就是持不动心,行真静事。)</p>

吕诏背负道图,行走在虚幻的纹路中,念着似是而非的六祖坛经,仰望着宫殿的穹顶,似有感悟。</p>

自经典中感悟的道,只不过是一个模式,是别人的东西;用香火演化出的道,也是虚的东西。</p>

想要将这些转换为自己的东西,就需要实践,用实践来检验道理。</p>

吕诏也不啰嗦,循着冥冥之中的感应,将主神念移至眉心深处,本命意志所化的菱形结晶也盘旋在神念之上,牵动磅礴的心力洪流和残存的香火之气,开始剧烈旋转。</p>

这是道君也谈之色变的可怕对冲,吕诏脑海中微微一怔后,狂暴的动静对冲之力顿时在他体内肆意破坏,那种阔别已久的剧痛感觉,再次在他体内蔓延。</p>

头顶上那尊元神,审视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有一种无法理解的神秘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他能够牵引动静的力量,进行修复性的调和。</p>

无数从书本中看到过的故事、道理化为间接经验,出现在吕诏的幻象中,更是处处充满了动静交错,整个人感知到一种外绷内扩的力,四面八方的力涌过来,向里挤压,同时身体里面也有四面八方向外膨胀的力,整个黑白道图同时大开大合。</p>

清心净滤,任眼前景象及脑中思虑来去自如,自生自灭。</p>

这是意念的洗粹。</p>

晃动黑白两色的光芒的灰色世界中央,浑身泛着黑色光芒的“动身”就若来自远古的魔神一般,显出了他近乎完全**的雄伟身躯,他仰天无声嘶吼的头脸上,却挂满了不知是河水还是泪水的晶莹水滴,正在不停的往下滚落。</p>

这是吕诏亿万劫身中的一尊,按道理来说,他是不可能产生自我意识的,偏偏吕诏的神念因缘而起,因劫而裂,这尊劫身又碰巧沾染了其中一缕神念,遂产生了与吕诏本尊对立又统一的意识,有周行不殆的加持,他能够保持劫气不散,但天命注定,劫在他在,一旦吕诏明悟到动静劫的真谛,劫身就会消散。</p>

动静之间,需要寂寞来缓冲,耐得住寂寞才能凝聚福地。</p>

黑暗中,静身盘膝而坐的吕诏头顶尺半的虚空处,寂寞的漩涡就像个无底的深渊,源源不绝的将所有的声息和气劲全都给吞噬了进去。</p>

灰朦朦略显诡异的范围内,闭目而坐的静身就像是个泥塑的雕像,周身上下看不出一点呼吸起伏的痕迹。只有他脸上平和而又安详的神色,预示着一丝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自然。</p>

时尽子夜时分,宫殿内这种极度的静谧被他头顶的那灰色漩涡德猛烈波动而敲碎,随着这突如其来的波动,黑白两色的光华也同时大盛,灰朦朦一片的波光中,漩涡深处也隐约响起了类似兽嚎的咆哮,凄厉而又威猛。</p>

就在这隐约响起的嘶吼中,雕塑一般的静身也睁开了双眼。黑宝石一般纯净清澈的双眸中,深邃至无穷无尽的至深处,一抹宛若实质的精芒电闪而过,随即,就在宫殿内顿时一暗的霎那,吕诏的本尊已经回归静身。</p>

一个小时前心灵的空虚还需要妄想来填充,现在摇身一变已成为看破红尘的智者,入世深了,历练多了,令吕诏在短短时间内急速成长,举手投足都给人一份圣者气魄。</p>

动之劫身不甘心自己的诞生只是为他人做嫁妆,才会不甘的怒吼:“我若是你,我会做的比你好!!!”</p>

这让同时也睁开了眼的吕诏本尊脸上,也闪过了一抹微带叹息的涟漪。</p>

“我相信。”吕诏本尊俯身看了一眼肉身头顶三寸出漂浮的一面水晶镶边的铜镜,呆了数秒后,道:“因为,你比我专一!”</p>

随着这句话,半空中,的中央吕诏本尊的周身黑芒顿时一敛,人已在话音落地的瞬间,回归本窍。</p>

“所以,你会一直在我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