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章 剪式帆船(1 / 2)

汉风1276 猫跳 3154 字 2019-08-15

 高高的桅杆上,洁白的船帆吃饱了风,巨大的动力通过桅杆传递到流线型的船身;低干舷,较少的上层建筑,使船的稳性极好,同时较低的重心,便于桅杆高度做到船身长度的四分之三,帆面积也就特别的大。

与这个时代长宽比普遍在2.5~3:1的客舟、防沙平底船、拜占庭圆船和阿拉伯浆帆并用船相比,这艘船采用了1:6的大长宽比,船身显得特别的修长、优美,而且有足够的空间布置三根高的桅杆;船艏尖锐,像鲨鱼的头部那样向前伸出,水线面微微内凹,航行时能上抬,把波浪劈开;后部逐渐变廋的有倾度的水线,十分协调地过渡到狭窄的圆尾,和船艏、船身中部共同构成了一个最小阻力体。

沿着前伸的船艏,向船正前方偏上的方向伸出一根支桅,支桅与前桅之间拉起四根帆索,加挂着三角帆;前桅、主桅、后桅挂着全帆装,帆面的宽度大大过了船身宽度,横桅伸到了船身以外,各桅杆除了使用主帆、顶桅帆等大小方帆以外,还有支索帆、翼帆等三角帆。齐全的帆装能够接受各个方向吹来的风,不像欧洲某些大型帆船那种复杂的天幕吊顶索系,这些帆的索系经过优化处理,最多二十个水手就能非常好的操作。

对,这就是人类利用风帆船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剪式帆船,这个名字来源于它劈波剪浪的空心船,人们普遍认为它的航已经达到了大型帆船的极限:14节。

这种船型本应在十九世纪中叶才出现,但现在,它提前六百多年诞生了。

不过要是说它就是一艘血统纯正的剪式帆船,似乎又不太公允。许多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在它身上得到了体现:

中国领先欧洲六个世纪的水密隔舱。这艘船分隔了七个隔舱,如果其中一个进水,船只仍能继续航行;如果两个隔舱进水,这艘船还能排水自救;即使运气坏到极处,有更多隔舱进水,也能减缓船只的下沉,给船员足够的逃生时间。

北宋时期明,英国要等到1800年前后才会使用的可收放平衡舵。风向稳定、长距离航行时,舵板升起,不产生水下阻力;需要快转向时放下舵板,平衡舵的舵压中心至舵杆轴线的距离小,所以转舵力矩小,能够非常轻松的操控航向。这样的舵,既能适应远洋航行,又能在台湾海峡风急浪高多险滩的复杂海情下灵活自如。

穿在大毛竹筒子里的绳索和滑轮组,让船长可以站在船头视线开阔的地方,转动舵盘控制船尾的舵板。

总的来说,这是一艘中西混血的新式船舶,当然,如果从使用舷侧披水板的纵帆船受中国平底沙船影响的角度看,纵帆船的儿子、纯粹的剪式帆船,本来也带着点中国造船技术的血脉——尽管很淡了。

楚风站在船头,猎猎海风吹拂着他的头,他温柔的看着自己的心血之作,眼神就像细细的舔食少女的肌肤。

中学时地校航模队队员。亲手制作过“海上君王”、“胜利”和“赛英皮拉”地大比例木质模型。大学里地机械烧友。楚风画出剪式帆船地设计图并不令人惊讶。

不多从设计图到船下水。要做地事情还很多。

水车、圆锯床、滑轮组、缝纫机、车床。要实现这些其实并不难。

公元前八世纪。中国出现滑轮;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出现四十齿地青铜棘轮。不久后又出现了铁质棘轮;公元前后地汉朝。中国有了精确到毫米地钢铁加工技术。如果给工匠足够地时间进行手工研磨。精度还能进一步提高……甚至可以说。楚风只需要提出创意、画出草图。工匠们就能自己造出来。反正用于木器加工地机床。精度强度要求都很低。

只有缝纫机比较复杂。幸好只是用粗大地针去缝船帆。构件可以做得“傻、大、粗、黑”。反正结构越简单越好。只要能用就行。设计地踏板通过皮带传递动力到机身。利用偏心轮把旋转运动转化为往复运动。于是针就能上下刺了。

除了工具。生产组织形式也是决定劳动生产率地重要因素。在秦朝武器制造业就实现了流水线作业。中国造船业至少在孙权造海船“长安”时就实现了专业细分。但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战争地摧残也许是文字记载地失传。宋代造船没有搞流水作业。

王大海他们以前是分作铁匠、木匠、索匠、缝工等工种,但各工种内没有流水作业,比如要做船板吧,就是某工匠(最多带几个学徒),把原木从刨皮、切板一直到安装到船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