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1 / 2)

宦海沉浮 舍人 5546 字 2019-08-14

 出了正月十五就开学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复:教师开会、安排新学期课程、学生报名等等,也许是没去给马校长拜年,杨菊仙没了以往热情,更谈不上象从前那样老远就大兄弟大兄弟地叫,明显就象是换了个人,杨陆顺也懒得理她,甚至心里还暗暗高兴,免得那婆娘有事没空地在他耳边穷唠叨,尽找些麻烦事让他做。

杨陆顺回到学校,收到不少信件,也许是人们忙碌,好几个同学都是明信片回的,上面短短几句温馨的祝语也让他很高兴,最奇怪的就是袁奇志居然来了三封信,几封信的内容都差不多,无非是怀念过去大学里美好的时光。这让他纳闷了,难道她现在的生活不比大学要美好丰富得多吗?住洋楼坐小汽车当科长夫人,如果说给他周围的同事们听,大家还不眼睛睁得比溜圆、嘴巴张大得可以放进三个鸡蛋,大惊小怪地穷嚷嚷这不就是从前皇宫贵族的奢华生活啊?也没怎么放在心上,但还是认真地回了信,对袁奇志他有着太多的失望。

因为和胡拥军成了好朋友,他对赵翠娥母女更加尽心尽力帮忙照顾,当然也是受胡连长所托,有了这层关系,杨陆顺也就嫂子前嫂子后地少了许多忌讳。这期杨陆顺仍旧只教一个班的语文,把更多闲暇时间投入到了照顾杨小标祖孙和赵翠娥母女了,也曾有人上门提亲做介绍,他也一概推辞,他每次都会情不自禁地把人家介绍的女性跟袁奇志比较,你想农村土生土长最远只到过县城的女孩们,哪会有什么脱尘出俗仙女般的气质呢?不都是手粗脸糙之类,最好的不过也就是擦抹了点雪花膏、穿了身不错的衣服罢了。

三月一声春雷,党中央一声令下解散了历经二十多年风雨的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建制,新平公社顺应潮流改为新平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小队改为农村居民小组,一时新平各大小单位纷纷换牌换公章,人们也神情激动地热闹了一阵,渐渐地感觉也仅仅只是换了个名称,其他还是一成不变,热情一过还是一切照旧,倒嫌乡政府、乡政府喊得拗口,不如叫人民公社来得痛快!

这天杨陆顺没课,抱着囡囡在门口玩耍,小学的孙校长领了个年约三旬的女人来看宿舍,那女人看了看宿舍情况,就选了最外头的一间,与杨陆顺的宿舍中间隔了两间教室也就是四间宿舍。

杨陆顺远远的看着那女人挺面熟,就琢磨在什么地方见过,想了很久也没个头绪,几天后那女教师把家搬来了,还有个戴眼镜的男人一起,见到那男人杨陆顺猛地想起来了,这对夫妻就是原来活跃在新平公社文艺队的台柱子演员,一个演杨子荣打虎上山,一个演《红灯记》的铁梅!没想到铁梅当了教师,那杨子荣现在在什么单位呢?

杨陆顺忙去跟他们打招呼,说:“你们好,我叫杨陆顺,是中学部的语文老师,两位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你们,一个打虎上山,一个高举红灯!”

那两口子呵呵直笑,男的说:“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杨老师你还记得呀!我叫叶祝同,刚从县里调乡政府搞文化站,我爱人周可,从县里建设小学调来的,跟你是同事。咱们又是邻居了,以后还请多关照!”忽然又想起什么,说:“杨陆顺,你就是主动要求当教师的大学生吧 ,我说怎么这名字这么熟悉,总算让我想起来了,佩服、佩服啊!”

杨陆顺对这对文化夫妻很有好感,至少在某些地方有共同之处,挽起袖子就帮忙,不久就把这两口子的情况打听了个大概:

叶祝同和周可都是六七年知青下放时到的新平公社,叶家政治成分很高,但从小聪明好学,写得一手好字、玩得一手好乐器,什么手风琴、笛子、二胡、唢呐都拿得上手,周可家的政治成分就好得多,年轻时长得还蛮漂亮,就都被选进了公社无产阶级文艺宣传队,就只凭几部样板戏的电影和唱片,两人硬是把从来没接触过的京剧模仿了个不离十,走村下队地搞文艺演出,深受农民们的喜欢,两人也在那火热的年代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义,周可不顾佳人反对,毅然跟叶祝同结了婚,后来知青返城,两人凭着过硬的招工考试,一个当了人民教师,一个进了县文化馆,毕竟他们对新平感情深厚,借着乡政府搞文化站,叶祝同主动要求回了新平,因为乡政府暂时住房困难,就只好住到学校简陋的单身宿舍,有一子一女,儿子十一岁在县里读书,住在外婆家,女儿九岁,就带在身边。

叶祝同带着无限的羡慕说:“杨老师,你算是赶上好年头了,我那时好想读书,成绩也好,可没书读,大的政治气候也不容许我这样的人读书,当年知青里有去读工农兵大学的,几次推荐我都是政审不合格刷了下来,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啊!”

杨陆顺宽慰着说:“叶站长,那也是没办法的了,十年文革埋没了多少人才,现在党中央不再搞什么阶级斗争,不搞政治运动,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搞改革,只要国家富裕了,我们以后还是有机会读书深造的。”

叶祝同深深的看了杨陆顺一眼,说:“现在我拖儿带崽的,就不再奢望深造了,杨老师,你既然是正牌大学生,我可就要借用你的真才实料来开展工作了。”

杨陆顺笑着说:“叶站长,看你说的,有什么用得我的地方,只管说,你现在还唱不唱打虎上山啊?”

叶祝同哈哈大笑说:“唱,怎么不唱呢?我现在搞的就是这一行了,等我忙了这几天,咱们再好好聊!”

收拾妥当,杨陆顺又把自己的暖瓶拿来给他们俩口子用,说:“开水只有中午、晚上才在食堂打得到,你们先用着我的。看你们锅灶齐全,是要自己开火做饭吃么?”

周可说:“是呀,老叶喜欢吃我做的菜,不喜欢吃食堂,再说有孩子,去食堂吃到底不营养。杨老师,你们一家吃食堂啊?”

杨陆顺嘿嘿一笑说:“我们一家?我连对象都没有,哪来什么一家?”

周可诧异地说:“哪天见你抱一个娃娃,那不是你的呀?”

杨陆顺恍然大悟,笑着说:“哦,那是你们小学部赵翠娥老师的孩子,她爱人在中越边境驻防,又跟我是好朋友,我是义务帮她带孩子了。”

叶祝同也说:“我说杨老师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没几个月,怎么就有孩子了,按道理学生是不允许恋爱的,更何况结婚呢,周可,你也是看走眼了。杨老师,感谢你帮我们搬家,晚上就请你在家吃饭,反正你也是一个人,就不要客气了。”

接连几天,叶祝同似乎对杨陆顺非常感兴趣,白天忙了一天,晚上总要抽点时间到杨陆顺宿舍串门聊天。

刚开始杨陆顺还只是客气着应付,慢慢地也感觉到这叶站长肚子里有点东西,问的问题很有水平,发表的议论也很独到,而且每次谈话后都让杨陆顺有种长见识的感觉,毕竟课堂上学的东西那有人家十几年在社会上磨砺过的精辟丰富呢?而且为人真诚和蔼,象个老大哥一样,不觉也诚心对待,心里也接纳了这新朋友,自然也就把心里话掏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