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淮阴县城(1 / 2)

 孟良率队进入东海郡府所在地郯城,李康正在指挥青壮劳力和兵士们加固城防。

郯城跟很多城市不一样,它是有瓮城的。所谓瓮城,就是在主城门外面建一个圆形的小城,它是封闭式的。这等于让对手要攻破两道城门,也有的时候故意放弃瓮城,诱敌进入,然后放下城门闸,兵卒们从瓮城的藏兵洞里出来,射杀进入者,这叫瓮中捉鳖。

李康做事是很认真的,他让人在全城收集五担水以上的大缸,全都沿着城墙角埋入地下,里面或水或油,都装得满满的。另外,又码起了几十个大柴垛,一旦开战,城里的青壮们也不需要上城墙杀敌,他们所做的就是将这些油和水加热,然后抬上城墙。

这些埋在土里的缸还有另外一个用处,如果敌方想通过挖掘巷道进入城内,那么缸里的水就会出现波纹,根本不需要去听。

这些内容都是来自于孟公威在军校授课的内容,李康是个刻板的人,对所学的东西完全的照本宣科。曾经有人说过他的一个小故事,可见其刻板到了什么程度。孟公威在讲到防守埋缸的时候,说了一个量词,每隔十数步须得埋下一口缸。这李康对这“十数步”疑惑不解,下课了便追着孟公威问。这孟公威无奈,随口说了:十数步,你就当成十二步吧。那李康在郯城做城防部署时,统一规定,每隔十二步便埋下一口缸,还亲自用步来测量。

孟良见到李康,第一句话问的就是:“假如纪灵来攻城,你准备是坚守还是和他打游击战,慢慢的消耗他的实力?”

李康毫不犹豫的回答:“自然是坚守,直到战斗至最后一人。”

这些天孟良心里一直在盘算鲁肃和孔明提出的弃守东海,拉长纪灵的补给线,分散他的兵力,最后在泗水决战的策略。是不是自己太武断了,采用这种御敌以境外的办法是不是太冒险了。看到刻板保守的李康也如是说,稍稍有些心安。

他换了个话题:‘你在郯城的防御可考虑到敌方如果引泗水来攻城,该如何应对?”

李康答道:“已经派人测量过泗水的流量,如果引泗水来围城,开挖河道至少要十万人三个月的功夫,恐怕纪灵没有那么长的命。”

孟良放下心来,他想到的李康都想到了,没想到的李康也想到了。

在城墙上转悠了一会,四处看了看,没看到史涣,就问:“你们俩轮班值守?史涣现在在休息?”

“不,史涣将军说,趁敌人立足未稳,他带了一千多人先去骚扰他们一下,探探对手的实力。”

“啊,他什么时候走的?”

“昨天,现在想来,已经到达淮阴县城附近了。”

“子龙,速速传令,部队停止休整,立即开往淮阴县城,接应史涣。”

孟良有种担心,史涣临阵经验不足,可能会轻敌。

“李康,你继续加固城防,广陵郡的常备军如果到了,你让秦地就驻守到城里。淮阴县城我估计是守不住的,我们准备在郯城与纪灵决战。”

淮阴县令叫刘一则,是一个年仅二十余岁的年轻人,他本是下邳学堂的儒生,选读《春秋》一门的。后来孔明在下邳学堂开了政经班,专门培训地方低级管理人员,这刘一则闲时常常跑去旁听,一来二往,便对这种专门培养官吏的机制产生了兴趣,对他们传授的新思维、新思想很以为然,便主动找到孔明,要求穴班进入。孔明与之长谈了一次,发现他已经接受徐州的行政观点,便为他办了手续,转到政经班里。

毕业时,这刘一则因为能言善道,本来是作为教师留校的。但是,刘一则新学了一脑袋的新知识,急着想到实践中应用,便提出来老家淮阴上任。

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刚刚上任不到一年,各项工作刚刚有了起色,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这袁术就派兵打过来了。

刘一则是个文人,对战争毫无经验,当他看到每天从淮安逃来大量的流民时候,只做了一件事,将这些流民安置到新开的民屯里去,然后派出警备军的一个头目,快马上报东海郡郡守陈容:袁术要进攻东海,首当其冲的就是淮阴县城,赶紧派部队过来防守。

倒是县都尉麻虎是个老兵,一看县令对城防一窍不通,也不和他商量,直接对手下两个团总下令,立即将警备军的斥候全部放出去,沿途侦查敌情,一个时辰一报;让警备军全部下乡,将各村的人口都强制集中到县城来,每家必须将门板上交出来,不允许留下任何可食用的食物;然后在县城里宣布,即将开战,外地有亲属的,鼓励大家投亲靠友;没地方可去的,发工钱修补城墙。

那刘一则见麻虎处理这些事情井井有条,素性将城防大事全部移交,自己则跟在他后面听他指派,跑东跑西。

孟良后来接到报告,听说了麻虎这些做法,大加称赞,将这办法起了个名字叫“坚壁清野”,又将此次东海战役的战略方针定为:“步步为营,固守待援、坚壁清野、袭扰游击”十六字方针,火速传递文书到各县,命令他们按照此方针执行。而且特别规定,如果县城失守,必须焚烧库房的粮食,否则,双重问责。

麻虎的应对之策,不能不说是很有效的,但是,他的对手张勋却是个异常冷血的家伙。

纪灵的先锋大将张勋本是寿春地方的豪右,手下有庄客数千人,平素好舞枪弄棒,横行乡里,官府不能制。袁术到了九江、寿春之后,靠着袁家的名声招揽了一批人才,文有金尚、阎象、杨弘(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误为杨大将的那个人)、陈瑀,武有纪灵、桥蕤、刘勋、雷薄、陈兰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