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霸王硬上弓(1 / 2)

 青州一战,徐庶用计几乎兵不血刃的解决了青州黄巾问题,招降了近百万人口,这事很快传遍了十三州,一个籍籍无名的徐庶声誉鹊起。

徐州集团内部也在为处理青州的后续工作紧锣密鼓的准备着。

首先是从徐州各地调运大批的粮食、农具、耕牛进入青州,又抽调了一批在彭城、下邳培训过的官员接手青州的政务,这些筹备工作一边进行,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青州刺史的任命人选问题。

集团高层的内部会议上,大家都是习惯思维,一致推选立下大功的徐庶担任青州刺史。按照常规,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此次青州战役,完美的几乎无法挑剔。

但孟良没表态。他在想前段时间原青州刺史焦和战时失利,畏罪潜逃,朝廷基于青州黄巾势大,一直未委派新的刺史。袁绍、公孙瓒、曹操都提名了自己的人担任青州刺史,但董卓一直没表态,只是给他们三人都下达了剿灭青州黄巾的旨意。

现在,徐州出兵轻而易举的拿下了青州,朝廷一定不会安排徐州的人来担任青州刺史,要么是朝廷直接派人,要么会委任公孙瓒的人,以此来挑起曹操、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矛盾以及徐州和新任青州刺史的矛盾。这是董卓早已定下的对付诸侯的“驱虎吞豹,两败俱伤”之计。

但是,徐州又不能听之任之,还得作出努力,那么徐州上报的人选得有一定的名望,能得到朝廷的认可,如果用徐庶,毕竟他的资历太浅,又非名门望族出身。

孟良把自己的疑虑在会上一分析,大家都觉得言之有理。这时,刘备站起来发言,他这一发言,顿时语惊四座。

孟良去了小沛解决了刘辟捅的篓子后,为了收服赵云以及关羽、张飞这几员大将,委曲求全给了刘备田官的职务,并让他跟关张兄弟好好商量一下今后的出路。

结果,第二天刘备三兄弟就下了决心,前来下邳接受孟良的任命。刘备到诸葛亮手下报到,而关张兄弟则去了下邳高级训练班,亦学亦教。

刘备到了下邳之后,极大地发挥了其脸皮比城墙还厚的特长,所有的州牧府的高级官员都不分白天黑夜的被他骚扰,听他痛述革命家史,一时间天怨人怒,孔明每天都接到了好几个人的抱怨。找刘备谈了两次,让他不要干扰别人正常工作,尽快熟悉自己的业务。那刘备唯唯诺诺,收敛了几天又故态萌发。

孔明也深知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无奈之下,每天早上一上班就给他派工,安排具体的工作让他去做。

刘备此时待孟良话说完,站起来慨然的说:“古人说内举不避亲,我今天就学一下古人的高风亮节,来个毛遂自荐。我有几大有利条件,上报至朝廷一定会顺利通过。其一,多年前,我兄弟三人就从皇甫嵩、朱儁以及我的老师尚书卢植征讨黄巾,立有功勋,当时无钱行贿,才落得个有功不赏。但我兄弟三人已名达诸侯与朝堂之上。虎牢关之战,我兄弟三人大败吕布,武勇闻名天下。其二,我乃汉室宗亲,先祖乃中山靖王刘胜,门第显赫。其三,我打过黄巾,治理过地方,有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若能上报我为青州刺史,我兄弟三人加上赵云只带本部千余人马即可定青州。”

众皆愕然,都没想到刘备不仅敢想而且还敢说,一时间竟然冷场。

鲁肃忠厚,开口道:“这个不太合适,按照官职升迁的条件,玄德还应该去政经班参加培训,取得任职的资格证书。”

那刘玄德也不觉得尴尬,拱手为礼道:“我曾师从大儒卢植,学有所成,学有所成。”

糜竺在一边慢悠悠的开腔:“任命何人为青州刺史,首先还得考虑青州剿灭黄巾的二万多将士的感受,特别是徐庶、甘宁、高顺的感受,这人必须是他们都能接受的人。”

孔明干脆跳过刘备这一环节,直截了当的说:“我看刘晔比较合适。光武帝之后,正宗的汉室宗亲。主公为政彭城的时候他就加入了,有资历有能力。”

刘备立即反驳道:“招贤令上不是说不论资历吗?”

孟良打断他们的话,说道:“老规矩,投票表决,赞成刘晔的举手。”除了刘备,都举起了手。

“同意刘备的举手。”这次是刘备和孙乾二人举起了手。

袁涣奇道:“公佑,你刚才不是已经举手赞同刘晔了吗?怎么又举手啊?”

孙乾咳咳了两声,说道:“我的意思两个人都合适,我都没意见。”

何夔一边穴话:“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可以投弃权票的。”

孟良说:“就这么定了,上报刘晔的名字吧,还请公佑辛苦一趟,亲自去洛阳上表。还有一事,虽然我们已经调拨了大量的物质去青州,但这远远还不够,青州不仅缺粮,还缺衣物、被褥。我意通过官府筹备一部分,另外请民间也筹措一部分。民间筹措的这部分要请有名望的人出来号召,以积德行善的口号来做。争取以后形成一个固定的民间组织,每逢灾年或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都通过这组织发动民间的力量。”

孔明点头说:“这个办法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官府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民间组织上,减轻官府的负担。这人选我也提一个,郑玄、曹嵩,这两人都很有声望的。”

糜竺说道:“首先表态,我积极支持,甚至可以动员我的家人出来做这事。女人心善,而且女人去做女人的工作也比较好做。另外,我也推举一人来主持,彭城王刘和,他一直热衷于这类事情,而且他的名声极好,在老百姓里有很大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