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之六JediOrder兄12.15的评论(1 / 2)

 很久不上来看小说了。发现好像规矩改了。不登陆不许推荐。这样一天只能推荐一次了。刚换了个ID好重新起个中文的笔名写小说。看第二部的时候觉得不如第一部。自灵山停写之后第三部的好了很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谈谈我的感想,可能说不好的地方比较多,这也很自然,好像教授在上面演讲,下面听讲的就算水平比教授低,在长篇演讲中挑些漏洞也不是难事。希望不要介意。

第一部感觉特别好,看得出很花心思去想,而且内容也很耐读。第二部一开始感觉战争的问题多多,之后估计是每天都要写的缘故好像不太吸引人。第三部又基本回到了第一部的水平。

第二部最大的疑问都在战争里。首先孟良和陶谦的斗争基本意义上不太说得通。说的偏向孟良一方就是诸侯之间的斗争。说的旁观者一些就是孟良以下犯上。说的按汉朝一方的流行说法就是孟良造反,和张举,张纯没什么区别。陶谦好歹也是个政治人物,不可能那么坐以待毙。陶谦的人缘很是不错。如果真打得这么难过那么刘备,孔融,田凯之流的早就该过来帮忙了。虽然当时孔融还不在附近,其他周边的人也不会放手看着徐州内斗。其次就算逼着陶谦推荐他当徐州太守,这种推荐一般也不会成功。袁绍以联盟盟主的身份推荐奉旨平定黄巾的曹操作兖州刺史还没有被中央批准呢,何况是陶谦这么个不吃香的被胁迫的太守。这里孟良能作的也不过就是既成事实的当这个官而已。

第三部写了很多政治理想。我不同意的地方也有不少。首先孟良在必须以一个政治人物的身份出场的时候往回缩。诸葛亮特别想确立与孟良的君臣关系,可孟良更倾向于保持半同事半哥们的关系。孟良没有明确支持任何现存势力或阶级。那年月有势力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认为政治上应该拥护皇权。就算不拥护汉朝,你自己起一个朝廷也行。几乎没有任何人为老百姓说话。唯一见到的一个异类是曹操,写一些什么“天地间,人为贵”之类的诗,遭到无数恶骂。孟良这里的最基本的梦想不是提高生产力,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而是要改变生产关系,给人们自由。这种喊法道清末维新的年代也都是只有最激进的知识分子才接受的,在农村里讲这个所有人都会觉得是空谈。按政治课本上的说法就是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不会有多少共鸣的。在汉朝的激进知识分子是有的,像清流派的太学士们,而孟良又不买他们的帐,说看人的标准不是读多少书,而是是否为老百姓干活。旁边坐着的十年寒窗的文士们有多少心凉下去了呀。孟良从十三岁到十八岁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却什么都没读。也没有创造自己的学说,那么开学堂有什么用呢?连头都认为读书没用,也不管你读不读书,而且他自己就没知识,谁还读书呀?在这里感觉孟良是看不起当时的老科学,不肯屈就自己以融入那个社会。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总体的结果就是没有什么真正的人会拥护他,除了一些超级先知先觉的孔明鲁肃类的知识分子。当时另一个持这种态度的是曹操,可看看曹操人家肚子里的墨水,那是什么书都读完之后的总结。

小说写到这里我还是觉得很好看的,好像在读一个别人的故事与思想。但是孟良立业太早太顺利导致以后比较难安排一些千钧一发,令人窒息的曲折场面。除非自毁长城陷自己于困境。而在孟良的性格中除了去留县劝降之外又做不出什么出格的事。这可能会成为一个冲击各项指标的障碍吧——

灵山回复如下:

JediOrder兄道出了我的艰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