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重温学生生活(上)(2 / 2)

王勃一把把他推开:“去去去,鼻涕别往我袖子上擦!恶心的!”

*****************************************************************

入学报到时,王勃了解到,原来国子监和大学里一样,是分学院的,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六科。生徒所进学院的差别,与其资荫(即父祖官爵)身份有关:

国子学只招收比二千石及大庶长以上子孙、万石以上曾孙为生徒,是门槛最高的,是大学里的王牌专业;太学招收比六百石及左庶长以上子孙、真二千石曾孙为生徒,是精英专业;四门学则招收四百石以下、其余爵位的贵族子及学优的庶人之子。

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都学习儒家经典,是综合学院;而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子弟招生,其生徒学习专门技术,相当于专科或是技工类学校。

所有学院的生徒均分为三等,即上舍生、内舍生和外舍生。考核生徒成绩和生徒升等的制度,称为“三舍法”,其中规定新生入校必须先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再参考平日行艺,方可升补内舍。可见外舍犹如预科,来者不拒,有教无类,但是想真正入学院内舍,还是得通过考试。考试有公试和私试,就像全国四六级考试和学校英语考试的区别一样。私试每月一次,由学院学官出题自考生徒;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

所有生徒都实行小班教学,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分配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所用。每斋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

考进了内舍,就是在编的正式学生了。内舍生和外舍生的待遇是区别对待的。外舍生是自费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当然贫者可以减半纳;而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是公费生。

内舍生也要考试,每两年考一次,难度比得上专八了,若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则评为上等上舍生,可以直接释褐授官;若一优一平则评为中等上舍生,可准予免礼部试;若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只可准予免解试。至于其他学业太差的,就开革出去,可见其实国子监是宽进严出的,毕竟国子监也不能让人在里面白混廪膳。

评上了上舍生就可以松一口气了,首先上等上舍生算是一脚跨入了仕途,高枕无忧;其余的也是面临一条坦途。上舍生可以不用再参加公试,只需参加私试,而且以后中进士也是指日可待。常科进士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直接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相当于全国统考生;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通过解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参加礼部试者叫乡贡,又称举人,是计划外的自学成才的。国子监监生在生徒中身份往往让人高看一眼,毕竟名牌大学出身嘛!所以大梁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是由国子监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当时进士若不由国子监出身,则深以为耻,更不用说曾被监学淘汰出去。

当然公卿子弟也不一定要走科考道路,大梁还有一条更绝的:毕业分配!这熟悉的名词使得王勃感到自己仿佛来到了那个年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