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天下百姓是一家(1 / 2)

 自从杏子林那次被人提及身世,乔峰从开始的不相信,到最后不得不信。也渐渐接受,他不是宋人而是契丹人的事实。可真要选,乔峰更喜欢当个宋人!

如果没有当初的那件事情,他现在肯定还是丐帮最年青的帮主。还带领着丐帮弟子,打探番邦消息搜集那些叛徒的证据,日子肯定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从威震武林的北乔峰,变成众叛亲离的契丹人萧峰。若说没一点失落,肯定也不可能。只是出身这种东西,乔峰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也只有认命。

一直抱着忍让的乔峰,原本只想搞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没想到,那些当年的知情人,甚至幸苦抚养他长大的养父养母,授业恩师都惨遭毒手。

为了这事乔峰也询问过赵孝锡,希望这位似乎知道很多事情的结义兄弟,能告诉他凶手是谁。可一向对他知无不言的赵孝锡,在这件事情上却选择了隐瞒。

这次带着阿朱出来旅行,乔峰也慢慢理会赵孝锡,当时说的那句‘不知道永远比知道好’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因为当初闯少林想找授业恩师,了解他身世来历时,他刚好碰到擅长易容之事的乔峰。最初还以为,是阿朱冒充他杀了授业恩师,让那小和尚觉得他是凶手。

现在出来有时间,他将这些事情跟阿朱说了一下。阿朱似乎想到了什么,也跟赵孝锡一样选择不说。实在耐不住他询问,阿朱才把自己的猜测说了一下。

当初杀害授业恩师的人,不是他也不是阿朱,那这世上跟乔峰想象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对乔峰避而不见,甚至见面都不肯相认的父亲。

得出这种结论的乔峰,也陷入了更深的自责之中。他能理解父亲,杀害那些当年参与雁门关之战的凶手。却无法理解。亲生父亲杀害养父母。

没有养父母这些年幸苦抚育,他乔峰现在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一个是亲生父亲,一个是给予他养育之恩的养父母,乔峰真不知道。以什么心情面对亲生父亲。

伴随着这种心态,那怕赵孝锡发来信息,希望他方便的话返回一趟少林。也许能解开,当年的身世之谜。对此,乔峰却第一次选择了逃避,他怕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有了这种迷茫情绪的乔峰,第一次放下这种追寻,专心陪伴着阿朱,欣赏着茫茫大草原的风光。也开始觉得,除了武林之外。还有这么一个让人忘却烦恼的地方。

只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原本只想陪伴心爱的阿朱,平静快乐的过一辈子。等到什么时候,她们不想再走时,找个草肥水美之地隐居起来。

对此阿朱也做到当初所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誓言,宁愿放弃尊贵的公主身份。陪他游荡草原之时,将来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隐居。

结果这一切,随着他拯救了这个小部落后,瞬间变成了泡影。这时真正开始思考,以前赵孝锡跟他所说的一些话,乔峰觉得国不宁。又那来的清静世界呢?

想过上不被人打扰的生活,只能出现在国泰民安的时代。尤其在这大草原,真正风景优美的水草之是,从来都难逃牧民的发掘。

那怕他们找个偏远的地方隐居起来,在这种牧民恐慌不安的年代。跟他有这种想法的牧民绝对不再少数,可这样真的就能逃过战乱。享受所谓的平静生活吗?

跟赵孝锡相处时间不短的乔峰,这时才明白赵孝锡告诉他。想真正享受到宁静的生活,并非找个山沟或深山草原生活,就能享受到的。

真正宁静的生活,必须是结束各国征战。各族融为一体。真正天下太平的年代,那怕就是找个偏远点的小村,也能享受到不被人打扰的宁静生活。

以前乔峰觉得,那都是赵孝锡身为王候子弟,固有的心态所造成。现在想想,似乎真有一丝道理。国家不太平,这天下又那来的太平日子过呢?

带着这种反思,乔峰跟阿朱带着幸存下来的部落百姓,跟着赵孝锡布置在辽国的探骑。终于来到一个非常隐藏的地方,在这里他看到了真正的宁静。

与这位代号地十二的骑兵首领,进行过交谈的乔峰。知道这个地十二,以前是生活在辽国贵族家的奴隶。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赵孝锡派往草原的侦骑所救。

经过一段时间严酷的培训,他又被重新派回辽国,打探辽国情报的同时。积蓄着力量,随时等着王师北还的时刻到来,彻底结束这路躲藏的生活。

在乔峰看来,这个地十二应该很仇视契丹人。可看到山活在这座山谷中的百姓中,竟然大多数都是契丹人。连他手下的骑兵,也以契丹人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