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久经战乱之地,生活在兰州附近的百姓,很多时候对朝廷都缺少认同感。在这里生活的民族,虽然也是以汉族居多,但游牧民族一样不少。
正是这种民族多元化,造成这里的百姓,更多还是选择相信自己,而非统治他们的朝廷。
类似这种修建在边境要道的堡垒寨,也是宋朝拿下兰州之后,有意为了统治而出钱修建的,也算是一种安抚民心跟统御边境的方式。
对于赵孝锡提出,可以给石瓦寨的团练军一个厢军营的身份,石英却不是很感兴趣。说白了,他宁愿在自己一亩三分地过苦日子,也不愿意仰别人鼻息过日子。
相比其它百姓向往去大城过生活,石英却更希望边境能稳定下来。只要边境稳定下来,身处交通要道的石瓦寨,单单接待那些过往的贩夫走卒。就能给生活在寨里的百姓,另外开辟其它的财源。
看着石英宁肯多要一些物资跟钱财,也不愿意要一个所谓的厢军名份。赵孝锡也明白,这些人对朝廷的归属感,其实并没他所想象的那么高。
说这些人势利,但也不完全。将心比心,换成他是石英,面对一个无法对他们提供安全保护的朝廷,只怕他心里也未必会把朝廷当回事。
在这种边境地区,真要在这个国家活不下去,那他们就会选择背井离乡,去另外一个国家生活。只要能活下去,他们有时真不在意,生活在那个国家。
对于这些边民也算有了进一步了解的赵孝锡,也没在多说什么。告诉石英,有关此次石瓦寨团练军的战功奖励,还有以往朝廷欠缺的物资,他会督促兰州知府给他们补齐。
至于其它堡垒寨,赵孝锡清楚象这种情况,想必也不是个例。只是做为朝廷这方考虑。要想兑现所有的承认,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毕竟,边境单单养活这些海量的军队,已经是对官府的一种财政负担。更别提。还要官府出钱安抚这些边民。那所需要的资金跟物资,只怕更是海了去。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朝廷能做到,保证边境的稳定。让那些荒废的良田重新焕发生机,百姓能在此安家乐业,那自然而然百姓就会尊敬朝廷,服从朝廷的王化统治。
在性命都朝夕不保的情况下,还想让这些边民打心眼尊敬朝廷。赵孝锡换位思考一下,其实也知道根本不太可能。
边民会存在这种想法,时而出现边境百姓或部落叛逃的情况。那也很好解释了。追随强者,不管那个时代都是人为了活下去的一种本能。
带着这些有点深刻的反思和感悟,带兵离开的赵孝锡越发觉得,这次带兵进入秦凤路。确实非常及时的,若长此以往下去。
只怕除了有官府统治的大城。这些周边的百姓。还会不会遵朝廷调令,都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若是没了边民的配合,这块地盘大宋又能经营多久呢?
夜晚骑兵行军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可在赵孝锡这样骑军官兵看来,却也是非常兴奋的事情。夜晚来临前的撕杀,让他们那颗略显稚嫩的心已然沸腾了起来。
现在又能越境打击西夏人,对这些年青的骑军官兵而言。无疑也是一件令他们有种自豪感的事情。君不见,这些年有几支大宋部队,敢于越过黄河到西夏人的地盘捣乱呢?
带着这种对越境歼敌的荣誉,这支人数在五百人左右的骑军,顶着星光奔腾在广阔的平原上,并很快出现在黄河岸边听着那奔腾的河水声响。
就在所有人觉得。这大晚上骑马过河非常危险之时,赵孝锡却从俘虏那里得知。他们这支千骑军能过河,其实并从河里淌过来的,是从一条临时搭建的浮桥而过来。
这条浮桥也是西夏侦骑偷偷入境之后,将周边的大宋边军巡骑兵给吓跑之后。由西夏方面组织工匠修建的。虽然浮桥不是很宽,但相比淌河而过要安全快速许多。
浮桥修建好了之后,西夏人对于浮桥看守的非常严。在浮桥的那边,都派有骑兵二十四小时守候。若是直接带这么多骑兵过去,势必会惊动守桥的西夏骑兵。
交待折知刚跟曹文虎原地下马休息,赵孝锡亲自带着赵大跟一众亲卫,放慢脚步往浮桥架设的河道走去。看着远处对岸亮起的火把,赵孝锡就知道他们到地方了。
清楚夜晚摸哨这种事情,只怕还没人能胜过自己,赵孝锡自然又主动承担起主攻的任务。赵大等人也知道这一点,并没跟其争执什么。
留下一个亲卫看着众人的战马,赵孝锡带着赵大等人步行来到浮桥附近。看着空无一人的己方桥头,赵大等人正准备继续前进时,却被赵孝锡打手势拦阻了下来。
不解其意后,赵孝锡却小声道:“你们留在这里不要动,那浮桥的凹地里藏着两个人。要是刚才你们过去,我保证会惊动到另外一边的西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