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观雅楼观楼台会(2 / 2)

…</p>

『…久别重逢梁山伯</p>

倒叫我又是欢喜又伤悲…』</p>

…</p>

枣红色厚重丝绒大幕缓缓拉开,未见人先闻声,伴着一段梆板鼓点丝弦和声,花旦唱段随萦萦越胡声送入耳边,充满江南水乡风情的楼台亭阁布景下一位红衣粉裙的女子莲步轻移间水袖轻提转到舞台中央,原先高低起伏的儿化音喧嚣声煞停,场中一片静谧。</p>

…</p>

『…喜的是今日与他重相会</p>

悲的是美满姻缘两拆开…』</p>

…</p>

挽云鬓珠链的女子妆容清雅,水袖挥舞,柳眉轻蹙间她表情愁喜交织着,身形也微微一顿,逐渐步履艰难。</p>

『…但见他喜气冲冲来访九妹</p>

我只得强颜欢笑上楼台…』</p>

祝英台正以吴侬软语诉说着自家心事时,一袭淡黄儒衫的梁山伯风度翩翩地踱步登台。</p>

…</p>

强作欢脱的祝英台:“梁兄请~”</p>

喜气洋洋的梁山伯:“贤妹请~”</p>

…</p>

楼台会上,念白声中梁祝二人演着长亭久别重逢的乍见之欢,而后欲言又止两厢凝噎。</p>

…</p>

击节赞叹的初恋清:“好一个祝英台,梨花将雨,收放自如;好一个梁山伯…</p>

抿嘴微笑的乖乖憬:“言念君子,温其如玉。”</p>

…</p>

观雅楼里,晏清不算深厚的国学修养让他突然卡壳,一时间竟找不出合适的词藻来夸吴凤花的女小生,幸好有翁教授及时为之查漏补缺。</p>

言念君子,温如其玉出自《诗经·秦风·小戎》,正如翁怀憬形容的那般,女扮男装出演梁山伯的吴凤花外放气质给人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她外型挺拔俊朗,内含文质秀气,及为贴合越剧生角所讲究的承魏晋之风度。</p>

魏晋风度,一言概之便是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所推崇的以清秀飘逸为美,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观才造就了如今越剧富有特色的女小生文化。</p>

由绍兴嵊州地方戏脱胎而生的越剧在地方戏剧繁多的曲艺界中算是非常年轻,它的成长经历与晏清记忆中的前世并无二般,晚清民国才逐渐形成的越剧非常善于吸收、改革,由男小生转为女小生只不过是越剧改革发展中的沧海一粟。</p>

薪火传承中不断推陈出新的越剧,唱腔、服装、妆容、道具、伴奏、曲调等在走出嵊州后,融会贯通其他剧种优点的同时,始终坚持着求变求新,完美体现了“变则兴”的道理,短短百余年的发展便以独到的魅力和自成一派的体系,培育出广阔的市场。</p>

越剧的风格细腻又有烟火气息,它不像京剧般热衷讲述征战沙场、屈辱被俘、精忠报国、大义灭亲、误斩忠臣、舍身救母的大场面,其主要内容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p>

“在表演上,越剧的程序规矩不似你熟悉的京剧北昆,定得一板一眼,相较之下它的风格偏散偏外放…”</p>

虽不知晓翁怀憬私底下提前为了这场约会做了多少功课,但这不影响晏清满眼温柔凝视着自己的心上人,安静倾听着如同置身帝舞三尺讲台的翁教授以沁甜软糯的本音向他娓娓讲述:“像现在这样,演员情至浓时,哭花妆容,泪洒舞台的例子多得很,我觉得无伤大雅,反而更显生动灵活,富有戏剧张力,情感的表达也更有感染力。”</p>

舞台上〈楼台会〉这折堪称《梁祝》中情绪最多变、最饱满、最富戏剧张力的选段仍在继续着,它完美契合着翁怀憬点评所述:</p>

清雅淡素的妆容,婉约轻盈的身段,飘逸挥动的水袖无不体现着越剧独到的婉约之美。</p>

唱段韵律有格,雅俗间切换自如不留生硬,文雅时处处见文章,通俗时又字字蕴珠玑,多一字嫌繁复,少一字嫌寡淡。</p>

较之唱段而言,念白更是曲直共赏,直白处寥寥几语直指人心,曲折处离奇中道尽世态人情。</p>

…</p>

久别重逢许做他人的祝英台星眸垂泪,深陷悲喜交集中的她将内心的矛盾演得活灵活现。</p>

在确认祝英台就是祝家九妹后,梁山伯深深沉浸在提亲的喜悦中,他将无比兴奋又紧张的感觉诠释得入木三分。</p>

楼台高筑,二人倚着镂空雕花桌,不待推杯换盏,祝英台终于在梁山伯的期许眼光注视下无奈诉出自己已有婚约。</p>

梁山伯自然肝肠寸断,失望甚至绝望,痛苦的他无法理解祝英台为何暗示自己过来提亲又要嫁与马家。</p>

一番揪心裂肺的质问,祝英台哭诉出原由,无可奈何,悲恸至极的两人各抒心迹山盟海誓后又是一番梨花带雨的抱头痛哭。</p>

…</p>

整折戏长达五十分钟,两位梅花奖得主的表演就像三楼那位顾姓戏迷夸得那般几乎全程高能。</p>

嗓音低醇圆糯,唱腔含蓄柔婉,陈飞那收放自如的身段神态将祝英台追忆时的细腻感受表达得尤为传神,而后在听到她陈述至自己与马家婚期将近时,吴凤花哭泣声中恰如其分运用的波浪音把梁山伯饱含深情又心酸悔恨糅合交织的复杂情愫烘托得淋漓尽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