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赶得时间可真巧!(1 / 2)

 高层会议还决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有关战鹰-1的保密性问题,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公开消息。</p>

当然不是公开战鹰-1的设计、技术等问题,而是让战鹰-1公开亮相国际航展。</p>

这是个很大的决定。</p>

之前战鹰-1的研发都是绝对保密的,连样品的照片都不能透露出去,所有参与研发的人,都不能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任何电子设备都禁止带入研发基地。</p>

现在则是决定让战鹰-1公开亮相国际航展,确实是有些让人意外,但仔细想想也是合理的。</p>

因为,保密是不可能的。</p>

当战鹰-1还呆在设计图上,只是制造了一些配件的时候,保密是很容易做的,甚至生产配件的技术人员,都不知道制造的是什么,只知道具体有什么需求,按照需求去做就好了。</p>

现在战鹰-1已经制造出来,并且还进行了试飞。</p>

今后肯定会有更多的试飞、更多的测试,再到以后正式服役,只要战斗机上了天,就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尤其战鹰-1的外形,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型号的战机。</p>

与其让国际去猜测、探究,还不如大大方方的公开亮相,告诉全世界我们已经研发了高技术的飞机,具体的性能参数,就让他们去研究吧。</p>

另一个做保密的就是反重力相关研究。</p>

虽然反重力装置全程进行了保密,但国际上已经有消息了,说国内正在研究反重力,只是消息认为是,国内的研究理论,依靠的是李宁教授的超导反重力理论。</p>

赵奕是超导反重力的实验参与者,还提供了具体的理论基础,依照去做研究也正常。</p>

国际上并不看好这项研究,他们已经做了无数的反重力实验。</p>

哪怕李宁的理论被证实,反重力性能也非常的微弱,根本无法真正去应用,所以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国内的研究就只是实验的继续探究,是不会有什么大收获的。</p>

这方面,就要继续保密了。</p>

……</p>

在战鹰-1相关的高层会议结束,赵奕也变得忙碌起来。</p>

因为战鹰-1已经被确定了,后续就是进行性能测试,还有各种完善工作,差不多都是航空集团的事情,而有些人更对反重力感兴趣。</p>

如果是其他人做这项研究,估计很难引起多大兴趣,赵奕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不止研究出了理论,还直接制造出了,性能相当可观的反重力装置。</p>

现在好多相关人员,都在探讨反重力装置的应用。</p>

比如,航天领域。</p>

比如,军事领域。</p>

反重力装置的民用也是可以探究的,只不过暂时还处在保密中,民用就只能讨论一下。</p>

一些人直接问向了赵奕。</p>

赵奕想到了一个直接用法,“用在航母甲板上,改造成反重力器,也能大大降低航母的重力,加大航母的载重能力。”</p>

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做法。</p>

大型航母内部可以制造反重力装置,高能光束设备可以改造成以电池为能源,可以利用航母本身的动力‘充电’,只是会对动力造成拖累。</p>

如果高能光束设备一直打开,航母的续航时间肯定受到影响。</p>

但是,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p>

反重力系统用在航母上,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想法。</p>

另外,赵奕也谈到了‘反重力飞行器’问题,他直接说道,“这方面的研究很难,除非能把高能光束设备以及管道造的更小、更精致,但就算设备造的再小,最多也就缩减三分之一。”</p>

“在理论没有突破之前,实际应用想有突破,很难。”</p>

赵奕说着都直摇头。</p>

虽然也期待真能出现反重力飞行器,但至少他的理论研究,还没有深入到那种地步,无法指数级缩减反重力装置的规模。</p>

基础的理论都没有到那个地步,实验研究自然就是‘碰运气式’的,想要出结果真要靠老天保佑了。</p>

赵奕的说法有些让人失望,有个高层领导还叹了口气,但后来仔细一想又豁然开朗。</p>

理论研究,没有到那个地步?</p>

要是放在去年来说,都还没有反重力理论!</p>

赵奕的研究速度有多快啊!</p>

现在说理论不支持,不表示明年还不支持,不表示今后几年还不支持,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让赵奕好好的研究、认真的研究,不要去打扰他,也许过不了多久,理论就支持了?</p>

这样一想……</p>

赵奕顿时就轻松了。</p>

高层领导都关注起了赵奕的理论研究,放话说轻易不要打扰赵奕,包括战鹰组、反重力研究相关人员,都被直接叮嘱了。</p>

赵奕就变得很清闲,他终于能回到燕华大学,过上轻松休闲的生活了。</p>

认真研究反重力理论?</p>

别开玩笑了!</p>

反重力的理论研究,哪有那么容易的?</p>

这可不是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解决一个研究难题,而是以实验和想象,去剖析一个人类从未探索过、微观的、和空间直接有关的复杂体系,是探究地球所在宇宙最基础的秘密。</p>

赵奕对反重力研究,当然也非常有兴趣,但他不是一个机器人,不可能长时间的去做一个复杂研究,也不可能长期保持高效率。</p>

所以他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轻轻松松的生活,偶尔有精神的时候,就做一下理论构架。</p>

他对研究的要求就是,“每个星期有一点儿进度就可以了。”</p>

如果让其他人知道他的要求,肯定会震惊的瞪大眼球,绝大部分顶级科学家,研究一个全新的事务,别说是一个星期了,几个月、一年时间,能有一点进度就很了不起了。</p>

比如,爱德华-威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