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翩翩天使来者谁(1 / 2)

 而像李冰、李归这样的异族,只要自称汉人,没有汉人会把他们看成异族,因为也根本看不出来。

之所以这些人还强调自己的民族,不过是为了自保而已。

那些在异族里生活的小团体,为了自保才会格外的强调自己的民族属性。

像韩遂、成功英就特别看重手下是不是汉人,而袁绍这样的人就绝对不会去关心这个。

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也是这样的,海外的多数华人远比大陆的华人民族认同感要强烈得多。

所以李归正式的宣布了明教的最根本的一条教规:明教用人,只问才能,不问出身。

四海之内皆兄弟,入教之后不得再以民族部落相区别。

与此同时,李归正式确认了教内的职务:

段宁出任副教主,在他出征时全权负责教内事务。

贾诩出任光明右使,主要负责对外的教务。说穿了就是协助李归对外征战。

墨回出任光明左使,主要负责对内的教务。他才是现在教内真正的负责人。

全体教众又分为武士、道士、教士和文士和普通教众五大类。

武士就是以武力来领悟了一定天道法则的人,说白了就是专门负责打仗的职业军人。

武士的负责人是胡伤,刘贾作为他的助手。

道士就是以知识来领悟了一定天道法则的人,也就是专门搞各种科研发明的人。

道士的负责人是李敢,吕强作为他的助手。

教士就是以哲学道义领悟了一定天道法则的人,就是专门负责传教的。

教士的负责人是毕舒,李冰作为他的助手。

文士就是以管理和文学知识来领悟了一定天道法则的人,就是将来的普通官吏和文人墨客。

文士的负责人是冯北地,李武作为他的助手。

通过这样的划分,李归的决心已经体现了出来。

他要把明教的教义更多的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而确保明教自身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战斗组织。

这样既可以保证各族可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纽带来维系,又不会太过让教义干扰世俗的生活。

至于为什么不选儒家思想来作为这个纽带,原因很简单,儒家的受众太小了。

要领会儒家思想,必须先会识文断字,要想立刻让全民做到这一点,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所以历史上一旦汉人被异族统治,胡化的程度也非常快,就是这个因素。

辫子的普及与消失都是那么的迅速和彻底,就是明证。

不识字的老百姓根本没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因为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

但是老百姓真正知道的,就坚持的很厉害,比如对祖先的崇拜,任何变化都不曾将它改变。

再则,李归受后世的影响,对儒家是不满意的,虽然他几乎没读过任何一本儒家经典。

决不能用儒家治国,至少李归现在是这样想的。

南郑的太守府里,汉中太守苏固正在来回的踱着步。

窗外的知了那嘈杂的声音,使得他本就郁闷的心情更加烦躁。

这一年多益州的局势真可称得上一日三变,但是每次变化都对汉中越来越不利。

中平五年五月(188),益州五斗米道的两个地方首领马相、赵祗自称黄巾,在绵竹起兵。

其势力很快就达到了近十万人,随后攻杀了绵竹令李升、益州刺史郗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横扫了广汉、蜀、巴三郡。

这次朝廷反应倒挺快,立刻以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想借助他的威望和手段来安定益州的局面。

但在刘焉到达之前,益州从事贾龙已经领着家兵数百人在犍为誓师,纠合了地方豪强和官吏千余人进攻马相。

谁也没料到贾龙竟然连战连捷,益州黄巾军士气迅速跌落,终于被贾龙等人彻底的镇压下去了。

但是这益州黄巾的主力主要是被打散了,而不是被彻底的消灭。

包括阎圃在内的很多小头领都带人投奔了在巴郡活动的张修、张鲁。

这下张修等人的实力大涨,对于苏固来说,这真是再坏不过的消息了。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更坏的消息还在后面。

中平五年九月初,刘焉入蜀,为了摆脱世家大族的束缚,他将洲治定在了绵竹。

刘焉一到任,就颁行法令安抚百姓,宽恕并大量招降了那些反叛的人,迅速的安定了益州的局面。

对此苏固本来是非常高兴的,但是接下去事情就变得有些不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