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刘允章 的要求(2 / 2)

来到李儒沛的身边,刘允章的感觉一直都很奇怪,他觉得李儒沛有着不一般的气质和风度,这样的气质甚至是皇上都无法比拟的,其实他还是有所犹豫的,当初决定打开洛阳城的城门投降,主要还是为城内的老百姓考虑,投入到李儒沛的麾下,也是觉得能够大展宏图,至于说其他方面,还没有想到那么多,可这次跟随铁血军去征伐,他完全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氛,那就是铁血军可能不仅仅将李儒沛看做是王爷,而且在和黄彪的接触过程之中,他也体会到了,不管是皇上的圣旨还是朝廷的敕书,这黄彪等人的眼里,都不算什么,只有李儒沛的命令才是会真正被执行的。

这里面就透露出来不一般的意思了,那就是山南西道的绝大部分官员,恐怕都是抱着一种心思的,那就是李儒沛一定能够统领天下,能够登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想法,也是刘允章这种翰林学士需要认真思考的。

所以他决定到山南西道各州县去看看,看看下面究竟是什么实际情况,这也是从侧面考察李儒沛的能力,看看李儒沛是不是有着不一般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军队的建设上面,毕竟大唐很多的节度使,在军队建设方面都是有着很强能力的,但作为皇上,最为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民生方面的能力。

刘允章不古板,特别是经历了洛阳之险,他的很多想法都改变了,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若是李儒沛真的有能力,为什么不能够登上九五之尊的位置,为什么不能够创建出来一个全盛的大唐。

回来的路上,刘允章已经知道朝廷来了圣旨,而且圣旨之中,有关于他的事情,毕竟打开城门投降的决定,在朝廷看来是不可饶恕的。

李儒沛直接将圣旨递给他,这个简单的动作,蕴含了极大的深意,一方面李儒沛是非常信任他的,另外一方面也是李儒沛根本就没有将圣旨放在眼里。

用最快的速度看完圣旨之后,脸色发白的刘允章站起来了,对着李儒沛稽首开口。

“王爷,属下有罪,愿意接受王爷的惩戒。”

李儒沛的神色也变得严肃了。

“刘公,你能够写出《直谏书》,足见对大唐衰败是有着深刻认识的,某的身份你也是清楚,身为李家的子孙,某是不愿意看见大唐衰败下去的,不过某的力量是有限的,凭着个人的能力也无法挽救衰败的大唐,某需要得到很多的支持,甚至是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想想曾经辉煌的大唐,看看如今的情形,某时时刻刻心痛。”

“某的遭遇你也是清楚的,父王因为皇位的更替获罪,全家人都遭遇不测,某时常思索,发生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宦官为什么能够主政朝局,为什么能够为自身的利益置大唐天下于不顾,朝中有那么多睿智的文官,为什么朝局会被宦官彻底把控。”

“某胸怀的仇恨是很深的,可某做的这些事情,不都是为了报仇,某很清楚,父王的悲剧其实就是皇家的悲剧,若是不能够振兴大唐,不能够改变目前的局势,更大的悲剧还会出现,认真想想东都洛阳遭遇的事情吧,黄巢大军威逼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北方如此之多的节度使,都是袖手旁观,南方的高骈和诸多的节度使,想到的也是自保,这等局面的出现,朝廷难道不应该深思。”

“北方的节度使不遵从朝廷的敕令,朝廷无法委派节度使,京城朝廷官员的更替,悉数都是宦官安插自身力量的结局,诸多节度使的调整,更是个人力量的扩张,皇上掌握了什么,长此以往,大唐还有什么希望。”

一口气说出来这么多,李儒沛看了看脸色发白的刘允章。

“好了,某已经说的很多了,刘公参考,皇上的圣旨,某没有放在心上,刘公到了梁州,那就安心做事情,若是时时刻刻还惦记朝廷的事宜,那某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会修书一份,要求皇上重用刘公,若是安心在梁州做事,那就不要管朝廷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儒沛的这些话,意思非常明确了。

刘允章扑通跪在了李儒沛的面前。

“王爷,属下明白了,属下愿意跟随王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儒沛扶起了刘允章。

“刘公乃是翰林学士,学问高深,该怎么做不需要某的提醒,刘公想着到下面去看看山南西道的情形,某看也是不错的,不过某以为,刘公大可不必如此辛劳,选择性的看几个地方就可以了,譬如说梁州、巴州和蓬州等地,某对刘公是寄予厚望的,期盼刘公到下面去看看之后,能够提出来更多的建议。”

刘允章的眼睛里面出现了亮点。

大凡读书人,都是满怀抱负的,期望能够一展身手,实现自身的价值,遇到明主之后,颇有士为知己者死的雄心,快要到知天命年龄的刘允章,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感受,李儒沛诚恳的态度,是他期盼的,李儒沛的身份他也是清楚的,能够在如此英明之人的麾下做事情,他还有什么担忧和抱怨的。

刘允章再次整理衣襟,规规矩矩的给李儒沛稽首,这一次他没有行跪拜礼,那是因为李儒沛还没有达到那个位置,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行跪拜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