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心结(2 / 2)

大清弊主 塞外流云 0 字 2021-10-17

听的这话,胤祉不由微觉失望,他本意是来试探一下看看他们三人是否有抱怨不满之心,见老五如此警惕,丝毫不给机会,他立时转了话题,道:也不知道皇阿玛的病情究竟如何,听闻头部针刺放血风险极大。</p>

见老三仍在埋刺,胤祺三人都不免有些反感,既不想接这话头,也不愿意跟他呆在一块,以免招祸,正想着如何抽身,胤裪却含笑道:八哥来了。</p>

胤祺回头看了一眼,胤禩正径直往他们这里而来,他急忙借机岔开话题,道:我那院子当西晒,正好让八弟帮着调换一处。说着就迎了上去,他这一动,老七老十二也跟了上去。</p>

一见这情形,胤祉不由暗自腹诽,稍一犹豫,也跟了上去。</p>

八阿哥胤禩是见老三与老五几个凑堆儿,特意赶过来的,这节骨眼上要防着老三出妖蛾子,可不能让老十四借机将老三以及老五他们仨一锅端了,有损老十四的名声是一回事,他也不想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p>

见到老五几人都迎了上来,胤禩不由大为放心,加快了脚步迎上前,含笑与几人见礼,而后语带双关的道:几位兄长若是有安排不周之处,尽管跟八弟明言,如今皇阿玛病重,咱们一众兄弟皆须谨言慎行,以防人多口杂,另生波折。</p>

八弟这话甚是。胤祺一口就接了过去,含笑道:五哥那处院子当西晒,早朝之后,八弟能否调换一间。</p>

虽说赶来小汤山行宫参加早朝颇为辛苦,但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员却是尽数都赶了过来,康熙病重,他们身为臣子,那是必须前来磕头请安的,当然,探听风声,才是他们最主要的目的。</p>

闻报参加早朝的人多,胤祯不敢托大,担心出现意外情况,仍是按惯例,召集各部分别汇报,各部大员也尽都识趣,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压下不报,只拣重要事情汇报,仅仅半个时辰,早朝便告结束。</p>

下朝回到东配殿,胤祯刚刚坐下,便闻报八阿哥胤禩在外求见,他不由微楞了下,便吩咐请他进来。</p>

待胤禩进来见礼后,胤祯便伸手让座,含笑道:八哥如此着急赶来,有何要事</p>

禀皇太子。胤禩欠身道:参加早朝的朝臣太多,而前宫正殿地方狭小,王公与朝臣杂处一地,隐患颇多,还望皇太子能妥善处理。</p>

听的这话,胤祯不由微微点了点头,老八的担忧不无道理,眼这这情形,须得小心谨慎,微微沉吟,他便道:小汤山至京师路途遥远,为免影响朝廷政务,明日起,只限各部院寺监的主官参加早朝。</p>

臣胤禩尊命。胤禩心里不由一松,控制了参加早朝的人数,就容易管理多了。</p>

八哥无须拘礼。胤祯沉吟着道:如今这情形,皇阿玛可能会昏迷一段时间,对一众王公的约束,就劳八哥费心了。</p>

胤禩却是不肯失礼,起身半鞠道:臣必定竭心尽力,不使皇太子为此分心。说着又是一躬,道:微臣告退。</p>

胤祯微微点了点头,心思很快就转到了胃管的替代品上,什么东西中空,柔软,不易折断稻草梗行不麦杆应该也可以得先找几个太监实验一下。</p>

胤祯的突发奇想,可是把他的几个小太监折磨苦了,稻杆麦杆大葱,芦苇杆往口中插了无数次,最后发现,未成熟的稻杆最合适,柔软,不易折断,虽然口子小了点,但是喂水,却是没有一点问题。</p>

经过两天时间的反复训练实践,一名小太监终于能够熟练的将一整根稻杆插入,灌水也不会被呛到,唯一的麻烦是灌水很慢,胤祯又建议做了一个口阔管细的漏斗,实验了几次,才终于定型。</p>

孙子鼎等一众太医和罗德先安泰等几名西洋中医生被邀请现场观看之后,都是大为惊异,连换了三个太监现场表演,见灌水确实不会引起咳嗽和窒息,一众中外郎中都是兴奋不已。</p>

既然可以喂水,那自然也就可以喂药,可以喂参汤,可以喂,有此创举,以后对昏迷病人的治疗就将轻松许多,最重要的是,康熙清醒的机会将大得多。</p>

孙子鼎激动的道:皇太子这一创举,实是活人无数的大功德,必将千古流芳。</p>

胤祯没理会这奉承,淡淡的说道:这全赖于西洋人对人体结构和各器官功能的了解。中医博大精深,但几千年来,却无大的发展,你们要勇于创新,不能总是承袭前人的成果。中医之所以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是经过无数人的研究和创新,你们不能固步自封,既要继承,也要发扬。对于西医,不能一味排斥,要兼蓄并用。</p>

孙子鼎及一众太医忙躬身道:皇太子教诲,微臣等定当铭记于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