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河北道行台(2 / 2)

天下安康 鸣奇 0 字 2021-07-09

入隋以来,杨坚于开皇二年于并﹑洛﹑益三州各置河北道﹑河南道﹑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以其子杨广﹑杨俊﹑杨秀各为行台尚书令。后废河南道行台﹐又于襄州﹑寿春两地设置山南道﹑淮南道行台。这两处行台都因伐陈设置﹐事定即罢。到了开皇九年后﹐行台均废,改置并﹑扬﹑益﹑荆四大总管府。

在大隋行台只有皇子担任过,为臣子设行台几乎没有先例。这行台权势太重,几乎为藩镇诸侯一般,等闲不能授人。

因此杨广颇为纠结。

虞世基说得很有道理,这河北不是边地。到了边疆,以战为重,只要仗打好了,都不是问题。但河北大地,世家遍布,还有无数的北齐余孽,他们与各地盗匪相互勾结,织成一张大网,篡取了全部的权利,寻常人是很难破开这张大网的。

黄明远能力足够,但也必须对其放权,方能使黄明远有足够的实力和空间与他们周旋。

但问题是行台无授予大臣的先例,一旦行台大臣心怀叵测,恐为国之大患。

虞世基看透了杨广的犹豫,便说道:“圣人明鉴,卫公对圣人赤胆忠心,乃国之栋梁,即使授予行台大权,料也不会有问题。况且卫公本就是大隋首相,到了地方,虽无行台之命,亦有行台之权,还不若设置行台,任命辅弼重臣,使其名正言顺。”

虞世基的意思很明显了,黄明远影响力这么重,就是不置行台,他权利也小不了。与其让黄明远自行其是,还不如设置行台,给黄明远划个框架。若是再不行,行台官吏多委任信重之人,总比不可控强。

杨广思索良久,最终同意了虞世基的建议。

于是杨广下诏,设置河北道行台,以尚书右仆射黄明远领河北道行台尚书令,持节制河北十九郡并安东都护府军政事,总揽河北剿匪事。

又任命礼部尚书杨义臣兼领河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右武卫大将军李景兼领河北道行台尚书右仆射。

行台尚书令为正二品,尚书仆射为从二品。杨义臣、李景皆是武将出身,素来忠义正直,又是重臣,杨广还是颇为信任的。二人为黄明远的辅弼,既不会对黄明远掣肘,也能保证自己对河北道行台的控制。

河北道行台的设立,虽然突然,但众人却是见怪不怪。天子随心所欲惯了,一些惯例也不可能拦住他。

而且黄明远无论身份、地位、功绩都足够,担任行台尚书令也并不突兀。而且河北之事败坏若斯,都到了无法控制的局面,朝廷唯有下重手治理。众人皆认为有卫公坐镇河北,想来河北乱事,悉可平矣。

黄明远知道消息后,再三推辞,杨广终是不许。

黄明远又以天子曾担任过行台尚书令,他要避讳之,杨广还是不许,直言他“已经是尚书省右仆射,如何出为行台,仍为仆射,岂不是降职”。

黄明远拗不过天子,只得接受。

这一次设置行台,多亏了虞世基进言。

倒不是黄明远与虞世基已经结盟,而是局势如此,虞世基为后路计,不得不讨好黄明远,结个善缘。他自己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退,虽然他现在得宠,但杨广去后,天子诸般过错,都会推到他的身上,他恐难以善终。但他也想保家族平安,思来想去,只得从黄明远这里入手。

黄明远也乐得与虞世基结这个善缘,于是投桃报李,保奏虞世基之子虞柔为大将军府主簿,也算给虞世基留了一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