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2章 只许美人迟暮,不许君王白头?(2 / 2)

落日晚照,透过院前的树荫,落在殿门口,朱棣负手站在窗棂前,看着远方的亭台阁楼,默然无语,身后,是被扫落一地的章折。</p>

包括康宁在内,所有的内侍和宫女,乃至于殿门口的护卫,都吓得跪在了地上,噤若寒蝉,不敢出一点声音。</p>

连康宁都不敢去劝朱棣。</p>

康宁只担任天子内侍一来,从没见过朱棣这样的一面:陛下看了从北固城来经由内阁递过来的章折后,没有勃然大怒,面无表情的将所有章折一下子扫落在地,起身负手默默的来到窗棂前站着。</p>

已经快半个时辰了!</p>

这半个时辰内,陛下没有说过任何一个字。</p>

就是默默的看着远方。</p>

但精于人情世故的康宁知道,这个时候的陛下心中,必然的怒火滔天,而这个时候的陛下,才是最让人恐怖的。</p>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心里想的什么。</p>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下一刻会不会说出一些让整个大明都震动的圣意来。</p>

许久,许久。</p>

朱棣才缓缓转身,重新回到御书桌前坐下,没有让内侍和宫女起身,康宁等人也便不敢动,朱棣看着空荡了许多的御书桌,呢喃着说了一句,终究还是帝王家么。</p>

太子位置已定。</p>

老三薨天。</p>

老二被贬为郡王,如今整个大明朱家,没有人能威胁到老大的太子地位,而老大的几个儿子当中,也没有人可以动摇朱瞻基的太孙地位。</p>

可为何还是会出现这样的事情?</p>

就因为帝王家?</p>

就因为自己屁股下这把椅子?</p>

从北固城来的章折,说的很明确,是民间传起来的风言风语,朱棣也知道这玩意儿,很可能就是有心之人挑拨的。</p>

但朱棣又觉得,这章折中的风言风语很可能就是事实。</p>

要不然朱瞻基为何要为黄昏说情?</p>

如果这就是事实,那就说明黄昏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站队,只是他没有站太子,所以大家都以为他并没有参与到争储之中。</p>

谁会知道,黄昏竟然选择了太孙?</p>

但是朱棣还是有点不明白,太孙位置如此稳固,为何要在漠北养私军,既然养了私军,那就应该好好的藏掖着,为何要在这个时候亮相出来?</p>

是因为觉得朕已经老了?</p>

他可以无所顾忌了?</p>

想到这,朱棣忽然有点悲怆,让康宁去拿了铜镜过来——嗯,不是铜镜,是正儿八经的镜子,钟山琉璃工坊生产的。</p>

朱棣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越发悲怆。</p>

白发已经略有稠密。</p>

自己终究还是老了。</p>

永乐十六年,永乐大帝朱棣,五十八岁,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封建时代,又在沙场征战多年,确实是垂垂老朽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