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0章 李成梁坦诚交代 曾朝节激动落泪(1 / 2)

 朱翊镠终于抵达辽阳。</p>

从广宁到辽阳的途中,朱翊镠与戚继光、李成梁几乎只交流了一个问题。</p>

就是辽东的军士。</p>

准确地说,是辽东在籍军士与可用军士到底有多少。</p>

朱翊镠知道两者有差距,戚继光与李成梁也心知肚明。</p>

其实,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吃空饷”。</p>

大明军官没吃空饷的并不多见。</p>

全国各地卫所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现象,李成梁甚至有过杀降冒功之事。</p>

只是碍于他在辽东定海神针般的作用,加上与张居正的密切关系,而没有追究他以及他几个儿子的责任。</p>

虽然是敏感的话题,好在戚继光与李成梁都明白朱翊镠的苦心,也知道朱翊镠即位以来一直致力于军事改革,所以还是坦诚地交流了一番。</p>

毕竟朱翊镠都来辽东亲口问及,这时候再隐瞒岂不等于欺君?</p>

并且为了打消戚继光与李成梁的疑虑,朱翊镠论及这问题之前就摆明自己的立场:对过往概不追究。</p>

戚继光与李成梁都是聪明人,并不是只会领兵打仗的一介莽夫。他们自然明白朱翊镠说这话的用意。</p>

既然皇上都来到辽东,肯定要了解当地实情,撒谎肯定不敢。</p>

李成梁作了如实汇报。</p>

多年来辽东在籍军士都是八万,但可用的军士维持在六万五千左右。</p>

这就意味着辽东在吃“一万五千”兵士的空饷。但朱翊镠清楚,这对于连年有战的辽东来说并不多。</p>

因为从前朝廷的军饷很少有正常供给的时候,经常拖欠、不足额。</p>

李成梁也是这么解释的,辽东将士很苦,用这个一万五千兵士的空饷,来弥补朝廷的拖欠与不足额。</p>

而且李成梁还坦诚提到一个客观事实,在辽东可用的六万五千军士中,自他担任辽东总兵官以来,常年有将近五千士兵是他自己招募蓄养的。</p>

简言之就是不在朝廷编制之内,需要他自己掏钱供养维系。</p>

李成梁能够主动提及此情,朱翊镠颇感欣慰。毕竟私自蓄养兵士,要是追究起来很严重。</p>

但对李成梁这些事儿,朱翊镠早已经了解清楚了。</p>

不仅知道李成梁养着只名义上属于他自己的兵士,还知道李成梁经常自掏腰包鼓励将士,同时该与辽东豪商巨贾有着密切的联系……</p>

</p>

总而言之,李成梁无异于辽东的“土皇帝”,在辽东他说了算。</p>

这情形,自李成梁得到张居正的重用后就一直这样,从未变过。</p>

当然有利有弊。</p>

有利的是,李成梁在辽东势力渗透至深,让他拥有足够的领导力,否则也起不到定海神针的作用。</p>

弊端就是,因为一个人说了算,导致他后来越来越娇纵、奢靡,一旦他退位,辽东问题立马儿凸显。</p>

李成梁有他独特的治军方略,不可复制,与戚继光大为不同。</p>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支持李成梁的张居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等阁臣全部落幕后,李成梁自然而然被人攻击弹劾退位,结果换了八任辽东总兵官都治理控制不好辽东的缘故。</p>

当然,治理控制不好辽东,与努尔哈赤的崛起也有关系。</p>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李成梁后来的退去,辽东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没人能够很好地治理辽东了。</p>

而努尔哈赤领导的女真却在不断地变强,此消彼长,最后让努尔哈赤如愿以偿成为大明的掘墓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