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1 / 2)

 协商一番,何向晚和厢易沉最终还是决定带着何景玉一起前往平卢。毕竟,何景玉是大安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钦差,也是唯一一位以翰林院学士的身份担任钦差的官员。虽说大安如今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动乱,但是一些山匪之类还是有的,劫钦差是诛九族的大罪,可架不住何景玉年纪小没有经验,万一有人铤而走险那可就危险了。

何向晚和厢易沉早早等在城门外。何景玉在文武百官欲言又止的诡异表情中辞别了宣康帝,带着钦差仪仗浩浩荡荡的离开了。

何穗歆扶着肚子与宣康帝站在宫墙上目送他,宣康帝贴心的站在风口给她挡风并且伸手扶住她的腰。何穗歆忧心忡忡的看着何景玉离开,叹了口气:“陛下,为什么非要景玉去,他一个十五岁的小子,哪里担的起这等大任!”

宣康帝说:“穗儿不是读过景玉的文章吗?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放眼整个大安,也不见得有多少人有他这般见地。”

自家弟弟被人夸奖,何穗歆还是有些骄傲的,只是担心过慧易夭:“他不过纸上谈兵罢了,哪里堪此大用。”

“穗儿放心,朕怎么会不顾他的安危,为什么选他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平卢,就是为了让皇叔和皇婶罩着他,不会有问题的。”宣康帝安慰道:“景玉是治世之能臣,只是在官场待的时日少,还少些手段,朕是刻意培养他,将来要把平卢交到他手里的。”

宣康帝这一透底,何穗歆着实吃了一惊:“陛下要让景玉做下一任节度使?!”

“不行吗?”

何穗歆答:“也不是不行,只是如此,该考虑考虑让父亲和叔父致仕了,总不能让所有权力都集中在外戚手里。”平卢是一块肥肉,若是让景玉接管平卢,京城之中必须要有取舍。权力大了,本来就容易多生猜忌,就算陛下信得过,可也抵挡不住这么多人眼红嫉妒说出一些挑拨之语。有所得,必定有所舍。这是太爷爷教给何家子女的道理。

“穗儿哪里来那么多顾虑,何家,朕一直是信得过的。”宣康帝道。

何穗歆笑笑:“陛下一个人信不信得过不重要,您是大安的比下去,是苍生的陛下,您得让天下都信服才行。况且父亲和叔父也鞠躬尽瘁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风大了,回去吧。”

宣康帝点头:“好,回去吧。”

因为有仪仗,所以他们行得慢了些,一直行了大半个月才到了平卢边境。何景玉在此时叫停了仪仗,自己从马车上跳下来。

“真是憋死小爷了!”何景玉伸了个懒腰,看看骑着马的何向晚厢易沉“真羡慕你们骑马的快活!”

“姐夫!听说你宝马多,可否借我一匹?”何景玉一路上见到厢易沉对何向晚是百般照顾呵护,事事以她为先,连何向晚的脾气都变得好了许多,心中对厢易沉也是越发的认可。既然厢易沉能时时把何向晚放在心尖上,他这个当弟弟的还有什么操心的呢!

厢易沉爽朗的一笑,马是有,不过这可是战马,不是京城马场里驯化来的马驹儿,当心把你跌下来!

何景玉不服气的哼了一声,翻身上马“小爷可没有废柴到那个地步。”

何向晚打趣他:“何景玉,怎么离了京城,没有爹爹管着,就想要撒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