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家增儿女(1 / 2)

大宋超级学霸 高月 5507 字 2019-06-05

 四天后,范宁抵达了扬州,扬州在两年前被货物中转重地后,这两年发展极为迅猛,尤其是沿江地区,出现了十几座大型码头和数百座巨型仓库,各州舟楫多如牛毛。

范宁的三千石坐船在运河上航行,运河上舟楫如织,一支支船队运载着沉甸甸的各种货物北上,上面盖着厚实的油布,看不出是什么货物,不过很有可能是琉球府和吕宋府运来的各种热带水果,或者就是吕宋府的第一季水稻。

运河里船只太多,航行变得有点缓慢,向远处望去,两岸分布着大片的稻田,远处是一座座精致的小村庄。

扬州早已普及了双季稻,产量很高,亩产达四百斤,是小麦的一倍。

这时,范宁忽然意外看见了大片玉米,让他一阵惊喜,扬州也开始种玉米了。

前年,范铁牛的玉米获得了丰收,去年他在自己的五千亩土地上全部种上玉米,刘院主也在自己的三千亩土地种了玉米,两人种的玉米去年再次获得丰收,亩产玉米粒达千斤,顿时轰动了平江府,平江府迅速上报朝廷,朝廷极为震动,相国韩绛和富弼亲自带着数十名官员赶到平江府实地查看。

当确定玉米产量为真实后,整个朝野为之振奋,抗旱、高产,这简直就是为北方旱地准备的粮食,从今年开始,陕西路和河北两路的每个县都选定了一定土地开始试种玉米,范铁牛也因此被授予伯爵,赏银万两,刘院主引推广有功,也被授予子爵。

他的另一个产品南瓜也已在江南地区推广,京城去年秋天上市了,一个南瓜售价达十贯钱,但估计今年开始大面积收获后,价格就会直线跳水。

范宁没想到扬州也开始种玉米了,范宁当然知道粮食产量是人口滋生的关键,宋朝因推广占城稻,加上农业技术大大提高,使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更是因为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农作物的出现,人口增加到四亿。

现在玉米和南瓜出现了,那么会不会在数十年后,宋朝的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呢!这就为海外殖民创造了人口条件

范宁在扬州见到了朱佩的二叔朱孝霖,就在两年前,范宁刚刚开始建造新港之时,朱佩的祖父朱元甫终于因病去世,刚刚在成都府上任的朱孝云只能辞去官职,回乡为父亲守孝,范宁也和朱佩在前年夏天赶回吴江祭祀

朝廷规定官员的丁忧期最短为两年,丁忧当然也不是指在亲人墓旁结庐住上两三年,只有极少数人会这样做,而大部分官员都是在家里正常生活,很清闲地度过两年丁忧期。

对于普遍(www.biquwu.cn)百姓更没有这么多严格的规矩,按照各地风俗来办,江南地区比较务实,讲究守孝不能误了农耕生产,一般在亲人入土下葬一个月后,便去除孝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产生活,只是每逢祭奠日会赶去墓前拜祭。

朱孝霖在父亲去世三个月后,便北上扬州开创他的事业,朱孝霖主要从事仓储、航运和造船。

他有雄厚的资本做保障,加上他事先得到范宁给的消息,在扬州的长江沿岸大量购置土地,修建了三座可停靠万石巨船的大码头和八十座巨型仓库,拥有五百石和千石的漕船达数千艘,一跃成为大宋最大的内陆仓储航运业主。

另外朱孝霖还在京口买下了实力雄厚的杨氏造船工坊,每年可造船上百艘,还能造出万石以上的海船。

“阿宁,你看那艘大船!”

朱孝霖指着码头上一艘体积庞大的海船道:“那就是我们船坊去年造的船王,凤翔号,三万石桨船,三十个密封舱,可以在大海深处航行,被明仁那个臭小子抢走了。”

船坞的出现,密封舱技术的运用,使宋朝的造船水平独步天下,造出的海船能抗击印度洋上的风暴,极受西方商人的欢迎。

范宁精神一振,“二叔已经能造出三万石的海船?”

“去年只造出一艘,倒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想打出牌子,所以这一艘造得很卖力,用料也毫不吝啬,前端装有撞头,比一般的万石海船要坚固两三倍,甚至比军船还要坚固,所以我们叫它船王。”

范宁笑了起来,“我正好缺一艘坐船,这艘船就给我吧!”

“可这是明仁”

朱孝霖说到一半就停住了,心中竟有一种幸灾乐祸,当初自己不肯卖,被明仁死磨硬缠买去了,现在又被范宁看上,只能说他活该了。

朱孝霖呵呵笑道:“那你就可以直接坐这艘船去泉州了。”

范宁犹豫了一下道:“我还想去吴江拜祭老爷子。”

“这没有关系,我让船只先开到明州等你,你去吴江后,直接去明州上船。”

范宁点点头,“这个办法不错!”

和朱孝霖告别,范宁乘船继续南下,在拜祭朱元甫后,他就将踏上南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