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回京(1 / 2)

 朝廷关于江南省的盐改方案文件下来了。

政令一到,便意味着绝大部分小盐商需要改行。

其实,李铁的逻辑也简单,就是为了收钱,只不过给收钱披上了一层外衣。

但同是盐商,谁的钱更容易收一些?毋庸置疑,越是有钱人相对来说肯定越容易。

小盐商给他们盐引,也拿不出来十万八万,那还不如干脆把他们排除在外,将这一部分利益让给有钱的大盐商们,同时将盐引的价格往上抬一抬。

这样,既能保证收到钱,又不用大动干戈去查去没收,相当于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成任务。

大盐商们当然也高兴啊,毕竟借助国家的强制手段,将对手削去一大半,再也不怕私商,或投机倒把分子,牢牢地控制住话语权。

说白了,李铁就是为了帮助赵国皇帝渡过眼前难关,通过盐引的方式,预支将来一年、三年或五年的盐税银。

那么,盐引制到底有没有作用有没有效果呢?

李铁相信肯定是有的。

且不说盐引制能让盐业得到更好的规范管理,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会起到一定作用。

更何况,李铁提出的盐引制来源于他上一世更为先进的世界!

还有,盐引制的施行,会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呢?

肯定不会,只会增加,那一千多万就是明证。

而且,也不是说将盐引卖给盐商们后就任凭他们胡作非为,相反国家的调控管理更加严厉,不是还特设了巡盐御史一职吗?

……

关于盐改的政令下达之日,盐商们再次齐聚。

不过这次是在盐运使衙门。

经过上回一闹,这回已经没有盐商敢出头了,来就是为了交钱拿走盐引的。

反正都已经立据画押了,也没有盐商敢不认或逃跑啥的。

商人无不精明,他们当然会算这笔账,三十万买五年期限的大产权盐引,肯定只有赚嘛。那何必冒风险不认或逃跑?

再说了,盐商们回去一算,发现购买盐引所花的钱看似很多,但其实与之前相比却还少了。

为什么?

因为之前不仅要交盐课银,而且还要打通各种关系,塞都不知道塞多少钱出去。

所以,立据画押的盐商很是慷慨痛快,来了就交钱。

不墨迹。

预留的盐引也全部卖完,又卖出将近两百万。

这样,原本七百万的目标,最后超额完成,收到将近一千三百万的银票或现银。

其中,等额银票近一千万,现银近三百万。

江南省的盐商还是有钱啊!

现银也没换成银票,装了两大车,准备与银票一同运往京城。

回去可以好好吹吹牛皮了吧,看,一千三百万到手……你们一个个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只知道伸手要钱,可曾想过怎么弄钱没有?

三大箱子,肯定要托运回京,李铁可没想着自己押送。

这个任务自然交给李彦霖。

若非皇帝下了旨,从江南省弄走一千三百万两银子,李彦霖还真是感到蛋疼。

李铁拿到钱,剩下的事儿,他就不管了,相信以李彦霖的治乱能力不在话下。

银子银票先行运往京城,而李铁决定盘桓数日,主要是想看看盐商们的反应,会不会等他一走,又跑出来瞎胡闹。

还好,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一切十分平稳地度过。

但李铁也门清着呢,这肯定与李彦霖巡抚有关。

李彦霖堪称强悍的存在,在江南省的威望还是杠杠的。

任务顺利完成,李铁便要准备回京了。

这时候想必东方不才和赵一天他们已经顺利抵京。

毕竟,时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