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料敌先机(2 / 2)

回到东汉 东华小仙 3492 字 2019-11-15

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

战国时,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即后世的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

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

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王迁降秦,邯郸属秦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温明殿即建于此时。

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

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

在经济上实施屯田安民,大兴水利,营建魏都,开修道路。魏都的营建,以中轴为对称法则著称于世,并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

西晋左思所作《魏都赋》,正是描写邺城此时的繁华景象。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代之而勃兴的魏都邺城继而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前后历时364年,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曾盛极一时的邺城亦被焚为废墟,城毁人迁,一蹶不振。

而邯郸东部的大名却在唐五代时悄然兴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

公元758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五代时,在大名设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后世的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

宋王朝建立后,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而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

大名至馆陶一带,是宋辽交兵的古战场,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到金朝时,大名曾为藩国大齐的都城,公元1130年刘豫在此称帝。至元朝,这里仍为大名路总管府治,依然是邯郸东部的繁华重镇。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