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灯下夜读(3)(1 / 2)

乱世灯火 江南流歌 2922 字 2019-11-15

 有了书看,晓枰、晓楠两个每天就有事做了。功书哥楼上的书,他们先挑现代白话文的,简体字的,容易看得懂,又和湾村里大伙讲古有关的那些老小说看。但讲古的那些老书,大多是纸页泛黄的繁体字书,还带着半文半白的味道,认不得的字,读不通的句子,几乎篇篇都有。

好在咯种书里讲的人和事,与平日里功书哥、鸿习叔他们讲古里的人和事是相同的,碰到不认识的字,不通的话,凭着对讲古的故事的记忆,半猜半读地就可以过去了。就像《隋唐演义》里那些人名,如窦建德的“窦”字,还有尉迟恭的“尉迟”,这些平日里从没见过的姓氏字,他们完全是不知该怎么念的。那个“窦”字,晓楠是没办法读的,而那个“尉迟”,要不是听过湾村里人讲古,晓楠就会读成Weichi,而不晓得是读作Yuchi的。毕竟,咯两个知青,一个只读到初中二年级,一个还只读了一年初中。

几个月下来,他们已经对从西游、封神,到三国、隋唐,再到说岳、水浒,还有石头记、三部激流等,简直象是读历史书一样,从远古一直到近代、现代的小说书、故事书,竟然成串地过了一遍。两兄弟读起咯些书来,特别入神,有时甚至如着了迷一般,全然不同于以前看那些么子《工农兵学哲学》啊,《艳阳天》啊。

父亲给的那些书,好像是写的身边农村里的故事,但晓枰晓楠他们到农村以来,并没觉得身边是那么一种生活情况。所以,看那些书时,不但没有对文学作品的新奇感,反而还多出了一些莫名的疑惑。你讲他是写农村,却偏偏又与现实的农村不是一回事。你讲他写了么子有启发的有深刻道理的东西,可那里面的道理总让身处农村现实的中小青年觉得莫名其妙。

看功书哥楼上的书就不同了,咯些书向两个小青年展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景象,叙述着历史长卷中的人物故事,而且就在不经意的叙说之中,把人世间的许多现象,许多道理都放在了其中。比如辨别人的好坏,不是简单地以皇上或是以朝廷的标准去衡量,而是社会上的礼仪、道义、良心,这些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起作用的东西去评判。

是啊,人的好坏,怎么就可以凭掌权的人用一种标准去套呢?就说庆余墟谭家的表叔才佳,真正是一个好人,尤其他对晓枰晓楠两兄弟可好了。但是,就因为他家里是地主成分,他父亲又坐了政府的大牢,晓枰晓楠的父母就不让他们与表叔来往。如果按咯种标准来定,那他们的母亲李主煌的家庭成分是地主,那不也成了坏人了。哦,是的,政府是把她定为坏人了,所以才把她遣送回乡劳动改造来了。可是,做子女的,还有湾村里的乡亲们,能按那个组织上的**去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族人吗?

刘晓楠常常在看书之余,喜欢想想咯些问题。但是,却总是想不明白个道道来。是啊,自己从小听父母的,听老师的,就是用阶级、用政治分辨人,在课本上,在作文里,在电影里,还有在学校图书馆的书里,都是咯样讲的。那时候,他也觉得书里和电影里写的、演的事情好像都是顺理成章的,蛮有道理的,是革命道理。可现在自己长大了,现在又读到了另一种书,怎么就觉得咯些书里透出的理,好像更与身边真正的实在的农民们所认同的理相符得多。

想不清了,晓楠有时也想与哥哥一起论一论。可晓枰咯一晌好像在学习上有了偏好,比较喜欢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比如进化论啊,生物学啊,还有么子作物种植技术啊。对于弟弟向他提的一些问题,他倒不怎么感兴趣,也不乐意与弟弟扯一扯。

咯一段,刘晓枰正在钻研一本棉花种植新技术的书。去年队里要他负责打理棉花试验田,他就开始捉摸起来,慢慢地好像是迷上了咯门技术。他先去功书哥楼上找有关生物和农作物种植的书,可功书哥楼上除了一本大学的生物学课本和一本么子《进化论与伦理学》与作物种植能扯上点边外,再没有么子咯方面的书了。于是,他就在到灶头街赶集时从那里书店里买了两本专门讲棉花种植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