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朝堂之上(1 / 2)

 军报送达,大宋京师朝堂之上,斗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比前线宋辽两军厮杀弱上半分。

少宰白时中作为蔡京的代言人,率领蔡京一党和太宰王黼,枢密使郑居中一派针锋相对。一边要保种师道,一边却想着把西军中蔡京的影子彻底抹干净。毕竟王黼这边官职压了白时中那边一头,而且还是军政二府大佬联手弹压,又有童贯的大帽子忽悠,天平开始慢慢向着对种师道不利的一边倾斜。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太子赵桓的《燕云二阶攻略策》献上了朝堂,一时间朝野震动。当殿中承旨把太子赵桓的奏章念完之后,赵佶拍着龙案把一众大臣骂了个狗血淋头。当大臣们为争权夺利斗的你死我活的功夫,赵桓却把目光集中到了下一阶段的燕云攻略上,并提出了许多可贵的建议,和这些大臣比起来,孰优孰劣,高下立判。赵佶对着大臣们发脾气的时候,心里却是对自己的儿子变的这么能干喜不自胜。

太子的奏章一上,第一个倒霉的就是郑居中,作为主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居然到现在还对下一步如何行动没有一点谱,却像个乡野村妇似的为了一点点利益在朝堂之上喋喋不休。赵佶命他闭门思过三天的旨意一下,乖乖的把乞骸骨的奏章递了上去。赵佶见郑居中这么识趣,很痛快的给他加了个太保衔准其致仕。而太子赵桓在无人敢废话的情况下,顺利入主枢密院,权领枢密院事。赵桓随即上表荐嵩山崇福宫提举王襄,巴州通判宗泽。帝嘉许太子有识人之能,拟旨王襄除同知枢密院事,宗泽枢密院承旨统领枢密院诸房事。

宣和四年的夏日,大宋朝堂之上可真是精彩纷呈,蔡、王两党相持不下之时,太子赵桓却于无声中响惊雷,行指桑骂槐之计成围魏救赵之局,一举搬掉了恽王赵楷朝中的重要襄助,王党的武事依持国舅郑居中。看看王襄的履历,朝臣们自然明白了太子站在哪一边。

王襄,初名王宁,进士出身,大观三年,以集贤殿修撰知潭州,改兵部侍郎,使高丽。还对称旨,诏赐名襄。历工部、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坐荐引近侍,以延康殿学士罢知亳州;又坐交通郭天信落职,提举嵩山崇福宫。久之,起知郢州,复学士秩,寻加资政殿学士,徙知淮宁府。以言事忤王黼,复提举崇福宫。

这样一个拥有丰富从政经验,曾历任兵部和枢密院的人物,却和王黼交恶,当真是给赵桓当副手的不二人选。

赵桓身为太子没历过多少事,让他直接去管西府,那纯粹就是白给,自然要找些人来襄助。当初赵桓和江烈商量人选的时候,江烈就对这个王襄另眼相看。这个王襄不但有处理兵事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着超凡的断事、执行能力。履历上记载,当年他权知开封府,到任时,诉讼浩繁,狱中积累千余人,他昼夜决遣,只用了四天就把一堆陈案给处理个干净,还没有一个上诉不服的。这样的一个人才,帮着赵桓处理繁杂之事再好不过,而赵桓只需把握住大方向,交待事情让他去办就行了。而王襄本身还是赵桓和蔡京私下协议时,蔡京提供的几个人选之一,这样赵桓不但得到了一个好帮手,在蔡京那边看来,太子还全了联手之义。

相比王襄,宗泽只能算是名不见经传,元佑六年的进士,历任县尉、县令,治理地方政绩颇佳,可朝堂之上却没人关注,惟一在朝堂之上露脸的一次就是在宣和元年,上书反对朝廷连结女直征契丹,结果被贬提举鸿庆宫,于是上表引退,拟在东阳山谷中结庐,以读书著述终老。可事与愿违,因在登州掖县县令任上得罪过某些权贵,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撤职并软禁在镇江,不得自由。两年后先后被委任为理教郎监理润州都酒税和巴州通判。

江烈自然知道宗泽的本事,但却不能直接对赵桓讲,幸好义父周侗和宗泽是忘年交,也有传授武艺之谊,江烈便把义父周侗对宗泽的推崇之词对赵桓讲了,力荐赵桓把宗泽调来作助手。赵桓那是对江烈言听计从的,自然把保举的表章送了上去。只不过对江烈坚持不去枢密院帮忙一事颇为不解,连声追问,江烈只是笑言自己已有计划,到时还需太子哥哥襄助。

太子入主枢密院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平息种师道功罪之议,朝堂之上奏对曰:“胜败本为兵家常事,况两路大军,东胜西败,双方各有损失,比较起来宋辽兵力损失持平之外,我军还占了新城的便宜,功过相抵之下还有微功。种帅经略西军多年,深知用兵之道,在军中颇有威望。虽曾持反战之论,但自战事开启之后,观其言行,已是用命,不复反战之论羁绊。临阵换帅,更是兵家大忌。是以,请陛下仍着其统兵,只需下旨申斥以示警醒即可。”

赵佶称善,另着枢密院抓紧部署下一阶段谋燕之事。师道之议遂止。

第二日,王襄这个工作狂人赴任,又过七日,老将宗泽竟也车船一千余里赶到,枢密院的办事效率得到显著增强,赵桓前面的《燕云二阶攻略策》也转变成一道道政令向各有司下达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