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清朝的奴役政策(1 / 2)

 两位老人瞪大眼睛,这种书法造诣,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年轻人能写出来的呀?他们严重怀疑。

“老胡,这玩笑一点都不好笑。”何思谦忍不住说道。

这话,也有缓解气氛的意思,好像在告诉别人,老胡这是在跟大家开玩笑,大家不要太在意,放松点。

胡杨有点无语,但也能理解大家的这种反应。

他这种能力,是直播系统直接给的,根本不用学习。换做正常的学习过程,哪怕是再有书法天赋的人,也不可能十年八年就有这样的造诣。毕竟字容易模仿,但火候不够,境界达不到,就是差了很多韵味。

“何爷爷,借您书房用一下。”胡杨只好用实际行动证明,多说无益。

嗯?

大家一听,发现胡杨不是开玩笑的,都忍不住惊疑:难道真的是他的作品?

“走,移步我的书房。”

平日里,老爷子的书房属于重地,哪怕是家里人,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去的。但今天日子比较特殊,也就没计较了。

一群人,就这么跟着到书房。

何思颖等同一辈人,对胡杨这种表现都很吃惊,怎么都没想到,这家伙是玩真的。要真是他的手笔,那真的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

要知道,让唐老都如此惊骇,那是什么等级的书法?起码连唐老自己都达不到,胡杨能达到那种高度?

“你是认真的?”何思谦忍不住偷偷问。

老实说,他们确实不信任,感觉太不靠谱了。

胡杨见同一辈,都好奇地看着他,忍不住翻翻白眼:“难道还能开玩笑?就算开玩笑,我不至于今天乱来呀!”

大家听了,也不禁点头,胡杨确实不是那种胡闹的人。

何老爷子的书房有不少文房宝物,或者说,所有文房宝物,这里都有备着。何家毕竟是那么多年的巨富之家,要是一个像样的书房都弄不好,那也太不像话了。

大哥何思信送的笔掭,这里就也有。不过,不是木质的,而是瓷器的,也没有那么珍贵,明朝时期的物件,几十万的样子。

胡杨拿起书桌上的一件物品,看了一会。

“你小子最近在古玩界闯下不小名头,你手上这件东西,说说看。”何老爷子笑道。

他对自己书房的宝物,还是蛮有自信的,有一些还是从几辈人之前传下来,非常有价值。可以说,这个书房,是好几代人的心血,以后还要传下去的。

虽然胡杨没怎么来看他,但他却很关注胡杨,知道他这段时间“惹出”的事情。

对于胡杨这些时候所做的事情,他是很赞同的,直播也没什么不行,又不是什么贱业。再说了,直播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传播传统文化。

更重要的是,这一行还挺有前途。

最后,也很有面子,比如前面发现的九龙玉杯和柴窑瓷器等,他都是知道的,毕竟那么大的一件事。

胡杨开口道:“这叫砚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房器物,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最迟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

这种物件的做工都比较精美,材质除金属、玉石、玛瑙外,大多是陶瓷材料的。

在造型设计上,也是穷其工巧,堪与后世出现的紫砂壶艺术相媲美。它们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如果说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书房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四宝。那么砚滴之实用功能则要小得多,而相应的清赏把玩价值却要大得多。

而小小的砚滴,暗含科学原理,并不是胡乱制造的。

使用时,以手指按住,将砚滴移到砚台上,略松手指,便可以往砚池注水。砚滴是利用气压原理控制滴水分量的。

这饱含了中国古人利用自然之力服务于人的思想,通过触觉感受砚滴内部的气压,通过视觉决定砚滴的出水量,再结合自然之力虹吸原理,最终达到合适的出水量。

“嗯!然后呢?”

“它是一件粉青釉魁星点斗砚滴,明朝时期的物件,算是龙泉窑砚滴的代表作。先说一下造型吧!

我们从造型上看,整个造型构思由‘魁’这一字的字形展开:一个面目狰狞,头上长角的如鬼神灵右手执笔,左手握斗,一脚外踢,另一脚踩于如意云头之上,好似腾云驾雾,从天而降。

做工精巧细致,画面生动,情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