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财物和军饷(1 / 2)

代清 东方的军刀 2867 字 2019-10-28

 千余骑兵冲入平度城内,更多的骑兵四散追杀那些叛军散兵游勇,同时收缴他们劫掠而来的无数财物.

我大军所缴纳之财物,即为我军士所有,此--军饷也!岂容有失?

夜幕···悄悄降临,奋战了整整一日的明军士兵纷纷好好安下心来生火做饭。许多外出剿匪的军士纷纷安静着回了营,却很少有人趁乱在外冲入百姓家**掳掠而不归之人。反倒是城中自贼寇入成之后一直担心受怕到现今的百姓,纷纷在墙上所贴纸安民告示和骁骑营兵士秋毫无犯的巡逻之下安下了心来。

人说越是强兵越是倔傲不逊,之前的辽东军便是如此,骄兵悍将,不服管教不尊军纪,每逢大战不论败与不败,均要在百姓之中劫掠一番,当然将领治军本领越出众,部下犯纪者越少,然而此支骑兵虽强,却是犯纪者寥寥无几,无他,盖因梁涛自成军之日便于诸将士约定,犯无辜侵害百姓之人,不但按轻重缓急执行军律,重则斩轻则杖责,且要外加当日所获之军功和钱粮一律没收之罚!

这些军士的军饷均是来自如此战事的虏获,军士可得三层,七层给予上交,虽然是上面占了大头,然而这个年头身份本就如此,下层百姓身份低微岂能和上面争高低?如此故事,如此道理早已传承了数千年,上下之别早已刻入了这个民族的骨子里头,故而军心自然不会排斥。

这些军士所收获着财物归来之后一律要上交,不交或是借故藏私少交者,一律按数量责罚。[]然而梁涛如此做法,军士排斥的却很少,许多军士心甘情愿的将身上钱财交予军中钱财马车上,分文不会多拿。

原因极其浅显:

梁涛答应各军将士,虽只得三分,然而其人无论阵亡与否,其所该得之物还是会一分不少的送至其家中,梁涛平时对旗下兵士体贴万分,那些家中实在熬不过的兵士,时常放军假回到家中一看,家中高堂却是一顿不饿!无数人因此感激涕零,士卒皆与效死,故而全军无不信从梁涛此言。

古人时代不必遵循我们今日的计划生育原则,且晚上娱乐极少,自然生的孩子就多,故而这些军士家中均是有亲人的,不是高堂便是兄弟姊妹和妻子孩子,这年头百姓穷啊,如今有了些许闲钱,自然想着家里,虽战场上杀的痛快,可刀剑无眼,指不定那天阵亡了,有了这些钱财,家中日后也好过。

其实梁涛当初向崇祯帝直谏纳所获之财物为军饷之时,崇祯帝拂袖而去,虽不曾惩处梁涛,反而升了其官职,却也是没有应承其言,当日晚,梁涛乃入宫私谒崇祯帝,他向崇祯帝建议,以所虏获之财物五层充实内帑,所谓内帑者,皇帝之死库也,为历代大明皇帝经营天下所私藏之物也,不在国库之内,大明国库虽空,然而崇祯皇帝像许多大财阀一般一毛不拔,自己的内帑空有七千万两白银却不用,反而日后便宜了那李自成,当然李某人也没花上几两,又平白便宜了那满清,这是后话不提,反正便是那色厉内荏的崇祯皇帝经不起扩充他皇家家当的诱惑,私下里答应梁涛可行此事,若有弹劾,朕会帮你顶着!

崇祯一如历史上那般,好面子,他不愿其他臣下知晓此所谓“不仁”之事,正如日后他拉不下面皮和后金议和一般,他明知那是忍一时之辱乃是当时最好之抉择,然而一旦被人所知晓,他剌不下堂堂天朝上国之主竟与蛮夷媾和之名声,立即将此责任推之于忠实地执行他的私令之人--兵部尚书陈新甲身上,立马下了旨意斩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