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徽殿中,赵祯很快就看完了两份札子。</p>
其中的内容,和他脑中那份庞大记忆里关于此事的内容相差仿佛……</p>
虽然说,想要一下子消化掉这份记忆并不现实,但如果只是近期会发生的事和涉及的人,他回忆起来,还是没有太大难度的。</p>
不过,看是看完了,他却并没有急着抬头。</p>
记忆里的确是有这件事,但是,那个时候,原主的年纪太小。</p>
所以,对很多事情都雾里看花,瞧不明白,只是遵从着刘娥的意思来办。</p>
但是现在,赵祯既然入局,自然是要好好思量一番。</p>
从表面上看,丁谓的方案明显对刘娥更加有利,这也符合他作为刘娥亲信的身份。</p>
按照他的方案,朔望见宰执大臣,那么,寻常的多数政务,就会通过政事堂进呈,宫中画可的方式来处理。</p>
如此一来,便意味着,所有的权力都会汇聚在刘娥和丁谓的手中,赵祯这个皇帝,根本没有参与进去的余地。</p>
相对而言,王曾的这份方案,由太后和皇帝共同垂帘,五日一见大臣,参决政事。</p>
虽然说,也还是刘娥来最终决断,可至少赵祯是在场旁听的,不至于被完全排除出决策中心。</p>
从这个角度而言,刘娥本不该有什么犹豫,直接选丁谓的方案便是。</p>
可问题就在于,朝堂政事,往往不能光看表面这么简单。</p>
王曾能够做到参知政事的位置上,其政治智慧绝对不低。</p>
他敢提出这个方案,并且和丁谓争执这么久不肯让步,自然是有自己的把握的……</p>
赵祯心里很清楚,刘娥之所以将此事拿来问他,除了因为犹豫不决,想要征询他的意见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试探。</p>
于是,他心中计议了一番,很快便有了决断。</p>
伸手将札子合上,命人送回去后,他抬起头,沉吟道。</p>
“大娘娘容禀,依臣所见,王曾的法子更加妥当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