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暂停科举(2 / 2)

父皇本想着用科举求贤才为他所用,结果这帮人都是文章写的漂亮,并不是那种会实事的人。</p>

处理政务上都他娘的是废物,反倒是结党营私个顶个的拿手。</p>

故而朱元璋心中一直都有个畅想,利用察举制修正一下。</p>

他希望用新的察举制优先考察人才的德行,将文章放在后面。</p>

但是,察举这种古老的大汉取士手段,对皇权来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弊端。</p>

皇帝只能给与一个模糊的概念,具体怎么操作,还得看下面推荐人的喜好。</p>

这也就意味着推荐者与被推荐者之间很容易就形成亲密的恩主和门生关系。</p>

四世三公可不是闹着玩的。</p>

他们这种关系网及其容易转变为军阀。</p>

袁绍、袁术二人便是这般。</p>

朱元璋才不愿意这样做,但又没有什么良好的解决人才的办法。</p>

或者说朱元璋已经意识到这样做的危机了。</p>

朱元璋启用察举制,自然是要让手底下的人去办的。</p>

作为丞相的胡惟庸,在察举制的加持下,或者说是朱元璋一手促成的,让他成为大明朝堂人际关系的核心。</p>

没有军功的人,谁不愿意抱上胡惟庸的大腿啊?</p>

纵然是有些许军功封爵的人,对风头正盛的丞相抛出的橄榄枝,会拒绝吗?</p>

故而胡惟庸的选人标准,自然是影响到了下面推荐人才的标准。</p>

身为领导用不着过多言明,底下有的是想要钻研的人,给你把事情办的贴合丞相的心意。</p>

这种人从来不缺!</p>

朱元璋从来都不信任手底下的官员,这批人都是在没有忠君氛围的元代成长起来的。</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