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淮地大战(二)(1 / 2)

 第七十一章淮地大战(二)

上一次剿灭尚可喜部的时候还是有一部分的清军逃了回去,将救**的消息通报给了上面,说明军大炮犀利,杀伤无算,也确实受到了满人高层的注意,是以清军此次南下也带来了不少大炮,这总算是有了个应对不是!

清军所使用的大炮就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土的,也称为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

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

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也。

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

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后来由于大明的内部战争以及财政的拮据,大明朝廷只好自行仿制。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

明朝自制铁炮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

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

只是由于大明一贯的对工匠的剥削作风才使得许多的大炮制作不合格罢了,只能造出打一公里远的‘神器’!

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

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显著。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有此可见中国人强大的盗版能力。

其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

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

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