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郑王爷来了!(1 / 2)

 第四十五章郑王爷来了!

军演才刚过不久,王维又自动自觉地步入了工作岗位辛勤地奔忙了起来,太多的事儿需要他处理,毕竟他是大明的最高领导人!

国家领导人那是需要时刻指导调整大明这艘巨舰的航行方向滴!

救**,朝中事务,六艺大学,这几天王大官人就是忙着工部开发生产流水线和标准化的大事。

其实中华民族对于生产流水线和标准化的运用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候,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及秦朝统一之前的军械生产、秦一统之后的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等等,都是对流水线生产以及标准化的运用。

只是由于后来的战乱以及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对工商业的歧视与压迫,才导致了生产流水线和标准化没有很好的保存发扬!

而王维就是希望利用这两项改变能大大减少大明对人力的和物力的浪费。

“陛下请看,臣与工匠进行了多次的演算,以及与西方典籍的参考,决定按陛下所言,以十进制来进行全新的定制,以米为定标,每米长十分米,每分米为十厘米,以毫为基准的最小单位……”王夫之在王维的傍边涛涛不绝地指着一把摆放在他跟前的纯金长尺道。这个纯金长尺很重,长度合三尺,这可是数十名工匠耗费了月余方制得的第一个标准尺。特地摆放在一个华丽的檀木架上。

王夫之身为今年恩科探花,被赋予翰林院编修的职衔,刚在翰林院待了不久,王维就一旨令下让他兼了一个工部的职位,与王夫之一同调往工部的还有顾炎武、黄宗羲兄弟、方以智等人。

因为如今的工部是掌握在王维的手中的,而其他几部王维的影响力度都不大,所以王维只能尽可能的让这些人在工部或者救**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了!

那个时空中的历史上的王夫之学识极其渊博。举凡经学、小学、子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术,造诣无不精深,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但如今的王夫之虽然多才,但底蕴却还没有太深,王维只能一步步的开发他了。

至于其他人都已经有三十多岁了,思想已经确定了,学识等也有了很深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精通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王维已经有了一个任务给他。

今年江淮等地发生大旱,虽然王维的宏观调控措施让百姓不至于太苦,但今年江淮肯定还是会饿死不少人的。

王维有一个想法,就是利用这个机会,于大运河周边招募民工修缮疏通大运河,并对大运河淮河以南一段进行改造。如此不但可以缓解江淮等地的艰苦的民情,更能让大运河重新焕发活力,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这条大运河将是反攻北京的一条路线,疏通大运河可以利于运兵和运送辎重!

这是一件大事,在和内阁、军参阁讨论后,王维与史可法拍板定了此事,以一个工部高官为正,顾炎武为辅主持此事。

事实上那名工部高官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决策者是顾炎武。在去之前,王维特意要求六艺大学对顾炎武进行了一些现代水利知识特训。

大运河以前是有一个个的土坡隔开的,这是因为南北地势高低不同,所以需要这些土坡的分割以防止一段没水一段有水的。但同时,这些土坡的存在也大大阻碍了运输的速度与效率。

而新修缮后的大运河将挖掉土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河闸!现代人都知道过堤坝的时候都有过渡河闸,大运河将会采用这一方法,如此一来,大运河的运输效率将会大大增加。有些人就说了,那些土坡上的搬运工岂不是没有了工作,王维早有算计,这些人将会被雇佣并组织起来为河闸的工作人员,不会让他们失业的。顾炎武已经与月前动身了,根据邮局驿站传来的消息,他们已经正式行动了起来,已经开始雇佣当地及周边的百姓了!

其他人也都根据才能被分配到了火器局、工部研究所、救**或六艺大学里了。

“嗯嗯,不错,很不错,这些东西记住了,就以这把金尺为基淮,记住了,标准化,就首先得确实其标准的大小、重量以及规格,如此一来,才能投产开发生产流水线。王维摸了把这金尺,很高兴,因为来到大明后很多人都是用尺啊寸啊的来测量,听的王大官人实在是头大!所以王大官人改革量器的决心那是前所未有的坚决!

边上还有数十把照金尺的样式打造出来的钢尺、铜尺、银尺等,抄起两把不同质量的尺寸,拿起来对比毫米的宽距,误差几乎没有,很是厉害。如今工部经过王维的严格管理后,情况改善了很多,而生活条件改善后的工匠们的创造力也是让王维异常的佩服,当然这也与王维严格的奖励惩罚措施有关。

另一边,是一个小巧可爱的天平,实际上也就是最简易的天平,主要由横梁、支架、秤盘和砝码四部分组成。砝码又分几种,亦皆为金银制品,由斤起,至下是两、钱、厘、毫,皆进是以十进制进行分割。

嗯,最主要的就是依*这小巧可爱的天平来进行重量分割,然后再来重金属来衡量,才得出了基准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