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殿试结果(1 / 2)

 第三十章殿试结果

到了收卷时间,太监们都上前收起了贡生们的卷子,还好殿试只考实务策一道,答题也不是太复杂,虽然时间有点急,但还是来得及让贡生们基本做完的。

等收了卷,王维没有闲着和一干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官员移驾到了文昭阁评点考卷。往常殿试都是殿试完毕后,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但王维感觉如今时间无多,所以能省则省,就有了这一次的匆忙的读卷。

不得不说能考上贡生的都是很不错的精英,特别是此次科举放宽了限制后,中举之人都是脑子活泛的精明之人,不像往年八股科举最后选中的都是些呆板只知道死板硬套、脑壳也不活络的人。

要知道科举是很好的一种取士制度,但八股却是一切罪恶的来源了!

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人才都是些神经质患者,活脱脱一副的白痴面孔!

八股,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现象,八股可以说是明朝的发明创造,这套玩意自朱元璋起,到明朝中期发展完善,影响了后来近五百年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说。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靠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你个事情让你分析,颇有点应用文的意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义,这是取士的关键。那时候的考生们不像现在的学生,考试前要复习很多内容,对他们而言,只要背好四书五经就行了,题目只能在这里出,不可能有别的题目。范围相当小,背起来容易,而且写文章时有规定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五百字,不象现在的某些命题作文动不动就要千字以上,这么看来,当年的考试似乎要容易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八股的关键在于格式和个人发挥,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你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你想多写一个字也不行,真是害人不浅,很多人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结果就是糊涂考糊涂,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说到底是一种形式而已,就算古板,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但是别急,明朝统治者们还有杀手锏,这一招才是最厉害的,让流传了千古的科举彻底的变了味。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

这个圣人是谁涅??

朱熹,朱‘二’圣人!这位差点成为朱元璋祖先的圣人到底是什么货色呢,他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这样的一个人满嘴仁义道德,按说应该是个道学家,但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扒灰(不懂的可以去查书),搞大了他儿媳妇的肚子。有这种行为,称呼他为禽兽也很贴切。

就是这么个败类,居然被当成圣人,他曾经给四书写过注,也就是标注他自己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