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安民酬功(1 / 2)

藩乱 吃饱除人 0 字 10个月前

 吴三桂遣部属占据各地的沐氏庄园和卫所屯田,主要目的,是控制云南的粮草。</p>

也就是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不让自己军队的吃饭问题,成为清廷套在自己脖子上的一条绳圈。</p>

这没错,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p>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安民、酬功。</p>

吴藩严格上来说,应该叫关宁集团。</p>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宁远总兵吴三桂收到崇祯皇帝诏令,携带20万军民撤离宁远,迁往山海关。</p>

吴三桂奉命勤王,撤离已成孤城的宁远。</p>

离开前,吴三桂深知此行便是无归路,下令火烧宁远城。(注1)</p>

吴军的核心,其实就是当年的辽东军民后裔。</p>

而吴三桂,乃至吴氏一族,就是这个集团推在台面上的代表。</p>

从吴三桂辽东起兵开始,四十年不断的征战,麾下聚集了大量来自各阵营的力量,包括明军、顺军、西军、女真兵、蒙古兵、土司(苗)兵等,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就是吴军。</p>

其中,以原关宁军民作为军队中的骨干,支撑起整个吴军的战斗力。</p>

关宁集团的辽东军民,从明末开始,打了整整五十年的仗,军队里的中高级将领基本都来自关宁军后人。</p>

可以说是“父子相继,叔侄相替”。</p>

在这个集团里,大家都是几十年的熟人,一同作战的都是叔侄兄弟、邻里乡亲。</p>

再加上军内通婚,不是自家郎舅,就是隔壁老王,每人都能攀上亲。</p>

倘若是战场上遇到了危难,那也肯定是舍命相救。</p>

因此吴军凝集力极强,战斗力极强。</p>

这种“世兵”的传承模式,使得“关宁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得以保持。</p>

在明末清初那种互相“比烂”的大环境下,吴军显得鹤立鸡群,吊打已经快拿不起刀的满蒙贵胄子弟。</p>

既然打了几十年的仗,那肯定会有伤亡。</p>

死了赔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