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主角红颜 第六版风云传(1 / 2)

九玄 旧客听雨 10644 字 2019-10-09

 $请到 www.69zw.com 六九中文阅读最新章节$

九玄序章中有一段话是:而同世同有玄黄批命的“天下第一贵夫人,历经六朝若星辰,谨慎孙媳入王府,太皇太后留贤名”之绝代乱世红颜,坎坷之路,更是史上仅有!何其传奇的一段岁月!

这话乃是为九玄中很重要的一位女主角所写的,在九玄中有近四十万字的戏份,因此,听雨专出第六版九玄风云传,写这整个大明,最为可歌可泣的《九玄》中传奇红颜——张如若!

她有多重身份!

洪武皇帝时燕王世子妃,永乐皇帝时的太子妃,仁宗皇帝的皇后,宣宗皇帝时的皇太后,明英宗时的太皇太后(明英宗前几年实则是她自己听政,多算一朝),历经六朝,何等传奇?

这便是《九玄》书中的重要女主角张如若,朱高炽(离别公子凌离非)的结发妻子,后面的仁宗朝皇后!

史载很简单,张如若,永城(今河南永城)人。父张麟,官至兵马副指挥;母仝氏。谥号“诚孝皇后”。她历经了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初年三朝,创立了“仁宣之治”,被誉为“女中尧舜”。

《九玄》书中,哈哈,又不是写正史,听雨可就要发挥了!

呵呵,现在的五龙,朱元璋未死,燕王朱棣壮,朱允文,朱高炽已经是四龙长大同在,大家也看见了吧!

剩下一个呢?在如若肚子里呢!赶在朱元璋未死之前马上要出生了!

这下面就是讲讲真实的张如若!深宫血泪史!

明朝初年的后宫争宠,毫无疑问可以算得是中国后宫争宠中最“生死攸关”的。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宫妃殉葬”制度,一但皇帝归天,他留下的一大群寡妇中,除了嫡妻皇后和太子生母,其它妃嫔几乎是找不到活路的。上行则下效,于是诸王大臣也纷纷学样,甚至于有嫡妻都去殉葬的(朱元璋儿子秦愍王妃、郢靖王妃、唐靖王妃、卫恭王妃……)。

最后一直在明英宗(明第六、八位皇帝)手里才是废除了殉葬制度,从此皇室贵戚的妻妾不再殉死,然而此风却已经在民间愈演愈烈难以遏止,数不清的“烈女”都被这个漩涡卷去了生命。

这个明英宗便是张如若的孙子,“土木之变”的皇帝,荒唐啊,复辟啊,唯一做的好事便是废了这个!

《九玄》要写江湖,历史不会过多涉及,不过大家要知道这个故事版历史张如若后,便是好看得懂小说了!

张(如若)皇太后儿子是宣宗,第二任皇后儿媳妇是孙皇后,还有第一任皇后媳妇,可是有意思了!

永乐二十二年,太宗(成祖)御驾亲征,率领大军清剿鞑靼的阿鲁台,没想到这阿鲁台胆子小得不得了,听说大军将至,在沙漠中躲了个不见踪影。

太宗亲率大军,却又徒劳往返,心内烦闷,再加上天气炎热,竟一病不起!七月中,大军行至榆木川,太宗遂去世了。临死前,太宗梦见许多冤魂索命,这也是太宗一生好杀之报!

经过什么秘密不发葬之类的……

于是,太子朱高炽登基即位,史称仁宗皇帝,并封太子妃张氏为张皇后。

张皇后就是《九玄》中的张如若了!为人贤慧贞静、有谋有守,堪称女中豪杰。

前面先说了太宗后徐氏,《九玄》中朱棣之妻徐王妃,为中山王徐达长女,亦为明史上所着称的贤后,惜于永乐五年七月早死,从此天下再无人能抑止太宗残酷好杀的本性!

哈哈,《九玄》中幸好多写了以为无尘仙子(豆蔻公主)出来!

徐后生有三子:长子太子高炽、次子汉王高煦、三子赵王高燧。汉王高煦,性格类似太宗,善用兵、有谋略,靖难之役,每当太宗兵败战危之时,高煦总能及时率领大军驰援,解除危机。太宗常常抚着高煦的背,说道:“幸得有此虎儿!”对高煦宠爱有加。

朱高炽在太子时,太宗屡次想废太子高炽,改立汉王高煦,但因世子妃如若深得徐皇后喜爱,朱棣也是不讨厌这个媳妇,她又筹谋擘画,结好大臣,朱高炽才能保住太子之位,终得以即位。

如下便是花絮故事,几个皇后一起写,哈哈!

孙氏(张如若儿子宣宗第二任皇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大盗子成后之一!)原籍邹平,因为父亲孙忠任永城主簿,她的幼年是在永城度过的。孙氏天生丽质又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已经名动一城,很多人都对这个小女孩的美丽赞不绝口。小孙氏的美名渐渐传开,最后传到了一位原籍永城的贵妇人耳里。

这位偶然返乡的贵妇人有着非同凡响的身份,她是张如若,后来的仁宗张皇后(这时还只是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让人将小孙氏带到了自己的面前。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她多年出入皇宫和诸王府,眼中见过的美女多如过江之鲫,这时却也不禁对这个小女孩刮目相看,认为她的确是美貌惊人。

喜欢管闲事的彭城伯夫人立即想到了自己的外孙——皇太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虽然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尚未长成,但是美人难得,又是自己的同乡,彭城夫人认定她与自己的外孙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双。

从永城返回京里,彭城伯夫人立即不遗余力地向女儿女婿、乃至明成祖朱棣及掌宫王贵妃(朱棣许皇后死后,永不立后,与他爹朱元璋在马皇后死后,永不立后一样情深)等人推荐小孙氏为太孙妃。

听了彭城夫人的话,明成祖也不禁好奇,决定召小孙氏入宫。看过之后,成祖对小孙氏确实非常满意,只是鉴于她的年龄太小,成祖便做出了将她“养于宫中”等待成年的决定。小孙氏从此成为仁宗张皇后的养女,与自己未来的丈夫宣宗朱瞻基一起长大。

也就是说这个孙皇后是如若的养女,本来是与宣宗竹马青梅的干妹妹!

在等待中,时间很快到了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这一年,朱瞻基已经十九岁了,孙氏也终于长成。几年来两人如同兄妹一样青梅竹马,都认定自己将要与对方结为夫妻。

然而事情却在这时候出了岔子。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成祖忽然改了主意,决定仍然要另行为孙子朱瞻基选妃。晚年脾气越来越古怪的老皇帝所做的这个决定,不但成就了宣宗极不情愿的第一段婚姻,也成就了未来英宗生母的悲剧人生。

经过一番挑选,济宁人胡善祥成为朱瞻基的嫡妃,而朱瞻基一心想要迎娶的“妹妹”孙氏却只能充当姬妾,成为“皇太孙嫔”。

这个时候,张太子妃是没有一丝办法的!她养大孙氏与儿子,自然有感情,但是朱棣的话怎么敢不听?

朱棣的本意,也许是不愿意让同一个地方出两位皇后,造成外戚坐大(当然也不排除老头就是存心不想“便宜”彭城伯夫人,不惜让孙子也跟着受折腾)。总之,朱棣的这一记“神来之笔”,无疑使朱瞻基如同挨了当头一棒。迫于祖父的压力,他不得不接受毫无好感的胡善祥“侵占”自己心爱的孙氏应得的嫡妻之位这一事实。

十九岁的朱瞻基无比郁闷地开始了他的新婚之喜。

作为帝王,朱瞻基虽然只爱孙氏一人,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和其它宫娥花前月下。然而,胡善祥却好象从来没有、或者是极其稀少得到这样的机会。不用说,在这桩婚姻里,朱瞻基眼里的胡善祥不但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更是一个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丈夫反感的人物。婚后不久她就明白了所有的前因后果,从此在丈夫的冷淡中抑郁寡欢,并因此久病难愈。

八年后,明成祖和明仁宗先后去世,二十七岁的朱瞻基终于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帝即宣宗。

这是,如若成了,皇太后,天下第一贵妇人哦!唉,皇后未当上一年,就成了皇太后!

离别公子凌离非,逆天改命的后果,英年早逝啊!

其实她很伤心,可是她开始忙了,因为其实国家大事,她开始在处理了!

宣宗登基后的第二个月,便着手册立皇后。如果按照他自己的心意,当然是要册立孙嫔,然而胡善祥是成祖钦定的太孙妃、仁宗钦定的太子妃,是毋庸置疑的原配嫡妻,宣宗没有别的选择。他只得将皇后的凤冠戴到胡善祥的头上,将心爱的孙氏封为“贵妃”。

张皇后对仁宗是有感情的,自然是赞成遗训!教训儿子,不能忘本,哈哈!

按照明初的定制,册封皇后时,授皇后以金印金册;皇贵妃以下只有银册印章而没有金宝。然而在册封孙贵妃的时候,宣宗坚决要赌这口气,一定要让孙氏享有与皇后同等的待遇。如若这时已是太后,孙氏自幼由她抚养长大,对于宣宗和孙贵妃之间的情形,再没有谁比她更清楚的了。这位被称之“女中尧舜”的太后,在理政时恪守先朝规制,但这件事上终于没有忍心让儿子难过,她答应了宣宗的要求。

慈母啊!

于是,大明王朝施行了几十年的舆服规制到这里发生了改变,孙贵妃成为明朝第一位得到金册金宝的皇妃。

不过从事情的发展来看,宣宗和孙贵妃真正的愿望以及当务之急,并不是当什么皇贵妃,而是让孙氏成为太子之母、并且正位中宫。

这个时候的如若,宣宗一朝以及英宗初年的朝政,几乎都是掌握在她的手里,她连朱棣对“靖难之役”的定论都敢于推翻并为建文帝立传,可见是不是狠角色?

在孙贵妃破天荒地拿到金册金印之后不久,就传出了她“有孕”的消息。这自然令整个后宫乃至整个朝廷都喜出望外。因为年近三十的宣宗虽然妻妾成群,却膝下荒凉,孙贵妃虽然专宠,但是也只生了一个女儿常德公主,胡皇后更是连女儿都没有生过。现在总算孙贵妃又有了身孕,所有的人都盼望她“先开花后结子”,为宣宗生个男孩。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子”并不曾结在孙贵妃的腹中,而是在另一个女人体内孕育。宣宗虽然专宠孙贵妃,可是她在生下女儿之后就再不见怀孕,倒是另一名宫人成为他登基后第一个怀上身孕的女人。这件事说起来是喜事,但是对于宣宗和孙贵妃来说,也意味着潜在的恐惧。

宣宗几乎从不光顾胡皇后,胡氏是永无希望诞育“嫡子”的。那么自然应以“庶长子”为未来太子。在这方面母因子贵,万一宫人生下了庶长子,那么即使孙贵妃跟着再生十个儿子,也只能被封为亲王,更改变不了宣宗百年之后,胡氏当上太后,她有可能被迫殉葬的命运。

因此,打从知道宫人怀孕开始,宣宗就声称怀上身孕的是孙贵妃,这样的话,无论生出来的是公主还是皇子,都万无一失。只是可怜了那名宫人了……

听雨注:《明史》说此事完全是孙贵妃一人包办,未免有点太说不过去了!宣宗与她夫妻多年,又如此盼子心切,难道会怀孕十个月都不认真瞧瞧那个大肚子?!太医院的太医和接生婆难道都疯了,没有顶头上司的默许,他们敢异口同声地说瞎话?整个孕期和产期都在谁那儿忙乎他们自己能不知道?

反正就是,张皇太后知道的,但是她与孙贵妃是母女啊,忍她一回吧!

反正,宣德二年(公元1427)冬十一月,在深幽的紫禁城里,在宣宗和孙贵妃紧张的关注下,一个婴儿呱呱堕地。

宫人生下的果然是一个男孩。这是宣宗的庶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形下他是毋庸置疑的皇位继承人。一出娘胎,这个男孩就归在了孙贵妃的名下,他只知道孙贵妃是他的母亲。即使他贵为帝王,都再也没有得到过亲生母亲的丝毫消息。到底是谁生下了他?她的结局如何?她是何方人氏?没有任何人知道了。

无论如何,宣宗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他的兴奋自不必说。立即就下令大赦天下,免除税赋三分之一。

接下来,宣宗决定快刀斩乱麻,立即确定孙贵妃之“子”的地位,好让孙贵妃母凭子贵。

当然,宣宗也知道,想要马上就确定皇长子的继承人地位,实在是多少有些困难。——在这方面,明初曾有严格的规制,藩王若想以庶子为世子,必须等到嫡妻年满五十,再也不可能生出嫡子之时,才能以庶长子袭封。——虽说皇帝与藩王不同,但是皇后胡善祥毕竟未满三十,何况这位皇长子又实在太小,说白了,在那个年代,这个婴儿连出生之后的危险期都还没有过去,怎么好就册为太子呢?

没事,宣宗自有办法。他来到坤宁宫,暗示胡皇后主动上表请立皇长子为太子。胡皇后卧病在床,还以为久未露面的丈夫是来看望自己的,却没料到他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立庶长子为嗣,那就等于是说皇帝已经决定不再给予皇后生育的机会,从此在事实上结束夫妻情份。胡皇后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宣宗的态度很明确,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是以对其它女人的薄情为代价的。不幸的是,胡皇后正是这些“其它”女人中的一个。

于是,胡皇后不得不主动上表,请求宣宗“早定国本”,尽快册立皇太子。

接下来,孙贵妃不免也要做一番表示。她紧接着也上了一份表章,故意推辞说:“皇后无子是因为身体不好,只要病一好,自然能够生下嫡子来。我的儿子怎么能够占嫡子的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