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1 / 2)

至高神祗之路 魏竹 21937 字 2019-10-07

 ()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四象在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

范畴规划

四象(或作四相)是指地火水风土,两仪生四象,两仪指的是阴阳,而阴阳衍生出地火水风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幽阖是四象的代表物,青龙代表木,白虎代表金,朱雀代表火,玄武代表水,它们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分别称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中国传统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现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会说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来表示,并与五行学在方位(东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应。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来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习惯这种说法,但事实上中国历来对此四象并没有四圣的说法,一般所指的四圣乃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等四个圣人。四象也指风、雨、雷、电,四种自然天候气象。

四象分类

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初夏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在我国古代星相学,指的是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分别组成

在道教护卫神中,有一种专门用于镇守道观山门的天神,他们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为“四象”,亦称“四灵”。如道教胜地青城山天师洞(古常道观),在巍峨的山门前面,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龙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监兵神君。

东吴时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经》里有过记载,人们为四象配了名字,朱雀为凌光,玄武为执名,青龙为孟章,白虎为监兵。

四象阴阳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和“阳”。太极生两仪,是宇宙根本力量的第一变。在这一变完成以后,就产生了一个一级的“阴”和一级的“阳”。然而这两个一级的“阴”和“阳”内部仍然存在阴阳的力量的作用,还是会继续演变。这样的结果,一级的“阴”就产生了“阴中之阴”——太阴和“阴中之阳”——少阳;一级的“阳”就产生了“阳中之阴”——少阴和“阳中之阳”——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太阳是第二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四象”。这个过程就叫做“两仪生四象”。

四象是第二级的基本元素,与印度把世界本原力量分为“地、火、风、水”不同,我国古代的四象则是太阴——水;少阳——木;少阴——金和太阳——火。而且还多了一个介于这四象之间的中间状态——土。

水、火、木、金、土就是我国传统上常说的“五行”。五行其实从本质上说,还是阴阳二气的演变和作用。前面已经说过了参见博文五行的理论基础与真实本质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在产生了四象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力量的继续作用,又生成了新的阴阳组合。太阳分解为太阳之阳——“乾”和太阳之阴——“兑”;少阴分解为少阴之阳——“离”和少阴之阴——“震”;少阳分解为少阳之阳——“巽”和少阳之阴——“坎”;太阴分解为太阴之阳——“艮”和太阴之阴——“坤”。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第三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八卦”。这个过程则称为“四象生八卦”。八象不过阴阳,四象不过是二物,太极动生阴阳,天地不过一阴一阳而已!

四象学说

《周易》,主要是讲阴阳、八卦、64卦变化的古书。

《黄帝内经》(或说《素问》和《灵枢》)中的藏象学说,是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方面的应用。

《周易》里面讲八卦、64卦的变化,没有涉及五行,这是因为,八卦系统与五行系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

八卦系统与五行系统,根源都是太极、阴阳、四象学说。

四象学说之后,出现五行学说与八卦学说两个发展方向。

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拨开『迷』障,深入探究这些古老学说的本质问题。

四象学说的出现,有助于古人认识客观世界。

“象”,就是以“象”类物,是古人的一种分类和分析事物的方法,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

四象是指:少阴、太阳、少阳、太阴——分别可以代表春、夏、秋、冬;生、长、老、死等等四类事物和现象,将事物和现象分成四个阶段、四种相联系的情况。

为了更便于理解,古人又用了四种常见的事物代替上述四象。

这四种常见的事物就是“金木水火”。

具体代替方法就是:金——少阴;火——太阳;木——少阳;水——太阴。

“木火金水”,就是后来五行学说中的“四行”(缺少“土”行)。

“木火金水”代替“少阴、太阳、少阳、太阴”以后,就不再是具体的生活中的这四种常见事物,它们变成了“四象”,被人为地赋予了概念,变成了哲学理论上的东西。

以后,当古人认为其它事物和现象分别与“木、火、金、水”类似时,就可以分别被归类于“木火金水”四象了。

四象学说确立和应用后,古人就会思考下列问题:

1,四分法太粗糙,四分法之后,如何更细致地分类事物,事物类别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是什么?

2,“四象”分类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导致了八卦学说的产生;第二个问题,导致了五行学说的产生。太极一分为二,得到阴、阳(两仪)。

阴、阳再一分为二,得到四象——“少阴、太阳、少阳、太阴”,后来分别称为“木、火、金、水”。

如果用阿拉伯数字“1、2、3、4”表示四象,那么,根据“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分类法,其中,最大的奇数是3,可以表示阳气最多的太阳;最大的偶数是4,可以表示阴气最多的太阴。

1.2、3、4之和为10,10可分出“1、2、3、4”,所以,“10”可以看作太极。

太极分阴阳,10可分为5、5,一个为阴数5,一个为阳数5。

阳数5可分解为3和2。对应四象,3为太阳,为火;2为少阴,为木。

阴数5可分解为4和1。对应四象,4为太阴,为水;1为少阳,为金。

所以,“木、火、金、水”与“1、2、3、4”相配的结果是:

木——2,是少阴。

火——3,是太阳。

金——1,是少阳。

水——4,是太阴。

由水变化到木,是由“阴4”变化到“阴2”,是阴气渐少,阳气渐多的过程。

由火变化到金,是由“阳3”变化到“阳1”,是阳气渐少,阴气渐多的过程。

这里,“4,2,3,1”表示的是概念,不是具体比例,所以四象学说里,“水”与“火”的阴气与阳气比例不是“4:3”;“木”与“金”的阴气与阳气比例也不是“2:1”。

“木、火”都是由“阳气5”二分而来,所以归类为“两仪”中的“阳”。

“金、水”都是由“阴气5”二分而来,所以归类为“两仪”中的“阴”。

所以,四象(木、火、金、水)用于对应一年四季时,分别可以对应春、夏、秋、冬。

由春季到夏季,阳气渐升;由秋季到冬季,阴气渐升。

用于四象对应生命时,“木、火、金、水”分别可以代表生、长、老、死——表示生命从无到有(生),从有到强(长),从强到弱(老),从弱到无(死)的四个连续的过程。

根据阴阳理论,阴气与阳气是互根互生的。所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是也。

以四象为例,阳气分为“木、火”,阴气分为“金、水”。

“木、火、金、水”四象循环,就是一个阳气与阴气不断地互根互生的过程。

“水”为阴气的极点,“阴极阳生”,所以“水”变化为“木”,即生“木”;“木”阳气继续上升,变化为“火”;“火”为阳气极点,“阳极阴生”,所以“火”变为“金”,即火生金;“金”阴气继续上升,变化为“水”,金生水。

木——2,是少阴。

火——3,是太阳。

金——1,是少阳。

水——4,是太阴。

上述四象还可用另一种方式表示——就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生理论,用其“所生”(即产生的原因)来表示。

比如,“木——2,火——3”,都源于“阳数5”一分为二。所以木为“阴2”,火为“阳3”。

木是因为“阳5”分出了“阳3”才出现,所以“木”可以说成“阳3生木”;同理,火是因为“阳5”分出了“阴2”才出现,所以“火”可以说成“阴2生火”。在古代,阳可对应“天”,阴可对应“地”,所以“阳3生木”“阴2生火”可以说成“天三生木,地二生火。”

再比如,“金——1,水——4,”都源于“阴数5”一分为二。所以水为“阴4”,金为“阳1”。

金是因为“阴数5”分出了“阴4”才出现,所以可以说成“阴4生金”;同理,水是因为“阴数5”分出了“阳1”才出现,所以可以说成“阳1生水”。阳可表示“天”,阴可表示“地”。所以可以说成“天一生水,地四生金”。

如上所说,四象(木、火、金、水)的阴阳变化次序和规律就此确立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就此确立了。

四象已经具有明显的周而复始的『性』质了。

四象对应一年四季,明显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

如果将植物的种子、动物的后代看作生命的特殊再生方式,那么,四象对应生命的生、长、老、死四个阶段,生命也是具有周期『性』的。

四象变化,周而复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有一般,就有特殊。

以一年四季为例,其变化规律与日月有关。日月几十亿年运行不息,是相对永恒的东西。据说地球的气候变化,7500万年是一个周期,在这个期间内,四季(春夏秋冬四象)变化规律是大致不变的。

对动植物生命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偶然『性』因素大为增加。以动物为例,有胎死腹中的,有幼年夭折的,有壮年早逝的——生、长、老、死四个阶段未完成就结束了。有的动物未留下后代,那就谈不上生命的再生(周而复始)了。对动植物生命而言,偶然『性』因素确实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生命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其他事物变化也一样,我们不能因为有特殊变化而否定其一般规律。

在把握事物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把握和解决偶然『性』因素导致的特殊变化,是我们研究事物规律的目的。

导致四象一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导致四象发生特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需要谈到五行学说。

五行之土

“土”位于四象中间,不包含在四象循环周期内,如何正确理解“土”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四象与五行的关键。周易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黑白,各居一方,皆秉中宫,戊己之功。”

将五行对应时间和过程,《周易参同契》持“土旺四季”,持“土贯穿始终”之说。

将五行对应地理四方,《周易参同契》持“土主中宫”之说。

在这里,“土”是太极,是可以分出阴阳的太极。

我赞同《周易参同契》的上述观点,持“土为太极”之说。

“土旺四季,罗络始终”。正是因为有了贯穿始终的“土”,有了时间和过程的始终,一年才可以划分出“春夏秋冬”四象;生命才可以划分出“生长老死”四个阶段。

《周易参同契》“皆秉中宫,戊己之功”。“土”指中央,有了中央,人们才可以区分“东南西北”四方,“东南西北”四方才可以长久存在。

《周易参同契》“土旺四季”,因为有“土”,四季才可以周而复始,运行不息。

中医支持“土为太极”的说法。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为土。人食五谷经过脾胃的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之气,即为后天之气。传统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之气为后天太极,是生命所必需的。中医有“补脾胃,养五脏”的治疗法则。

古代有土生万物、土养万物、土载万物、土纳万物之说。这万物自然是指可以归类于“木火金水”四象的万物。实质就是——土生木火金水,土养木火金水,土载木火金水,土纳木火金水。

“木火金水”的产生都来源于“土”,其继续存在也依赖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