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整军备武(1 / 2)

至高神祗之路 魏竹 4146 字 2019-10-07

 正文]第一百八十章整军备武——

殿中文武群情汹涌,不约而同地向大都督请命。他们一起出列,神情jī愤,谁都想亲自会一会这个不知道事情轻重,只会诋毁他们扬州故土的楚人。这时帅位上坐着的魏鸿离开都督宝座,走下高台,来到已经触犯众怒的虞秋身边,拍着他的肩膀对殿中众人说道:“虞卿真乃直臣也!古之诤臣,多以x-ng命谏君,犹似不周天柱,不挠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今日得卿相助,实乃魏鸿之幸。”

方才虞秋直言之事,此刻被魏鸿一说,基调已定,殿中众官员不敢当面让这位亲自下台来给中年修士撑腰的大都督难堪,只好放弃了这次追究的机会。众臣唯唯诺诺,参差不齐地道了几声好之后,此事就此揭过。

前世先贤曾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降临玄离界以来,做了这么多年的上位者,魏鸿一直将此“治下名言”谨记于心。他清楚地知道,一个主君若是待臣属如手如足,那么臣属则视他如五腑如心脏。君臣之间,内外相依,上下相随,联系紧密,浑然一体。但是,主君若是待臣属如犬如马,那么臣属则视他如同路人,陌路相逢之时,也是冷眼相对。君臣离心,背道而行。更有甚者,某些上位者视属下有如泥土草芥,肆意践踏,随意抛弃,那么他的属下便会将他当做强盗仇敌一样对待。怒至极处,甚至会拔刀相向,血溅三尺。

前世华夏史书记载,国之将亡,昏君迭出,jiān臣当道,孟子名言之中的后两者情形跃然纸上。接下来便是,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天下h-nlu-n,战火连绵。因此,为了防微杜渐,避免君臣离心,魏鸿一直对自己的属下十分爱护。他可不能像某些人一样,利用以前的亲信当黑脸,干湿活,等他出事之后,便弃之如履。这样的上位者往往在亲信事发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弃卒保帅,有时候还会亲自动手将以前的亲信抓来当“替罪羔羊”。悲乎,哀呼,无论身在哪方宇宙,时时刻刻都有此种异事发生。

天近黄昏,南荒都督府中关于大战之前的绝密议事临近尾声。最后,魏鸿给每个来参加议事的下属都安排完任务,便让他们回去。军中很多事情没有做好准备,先前承诺的大宴只能暂时押后了。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那些名留青史,享誉后世的常胜将军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决定出兵之前,古时的名将总要考虑一下,敌我双方的情况是否了解充分,军中粮草是否充足,士卒手里的武器装备是否jīng良。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唯有提早探知对方敌情,才有可能在作战之时,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

古今中外,任何一场完胜的战役都离不开所属势力强有力支撑的后勤供应。粮草衣被等军需物资必须得到及时补充,这样,己方军队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战斗力。若是后方的军需物资供应不上,前方将士的军心必然大受影响,必定会大大削弱他们的战斗力。

将士手里武器装备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军队战斗力的强弱。因此为麾下士卒配备得心应手的武器装备,是取得大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另外,战前事先必须制定严明的赏罚军令,方可jī励军中士气,使得士卒在战场之上勇往直前,奋勇杀敌。无论是了解对手敌情、蓄积充足军需,还是修造奇m-n器械、严明公正赏罚,都不是一时之功,需要在大战之前进行长期的准备。

前世华夏古人遗留下来的兵法战记,魏鸿早已熟读一心,但是在玄离界,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并非前世古人注重的那几点。决定玄离界世俗王朝之间的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参战士卒的武学境界高低,二是双方城池防护大阵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