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擅行废立(2 / 2)

刘义隆身在千里之外的江陵,徐羡之和檀道济负责留守朝廷的各项事务,由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傅亮,率流动朝廷的文武百官,携带皇帝专用的法驾,前往上游迎接。

一行人抵达寻阳时,随行的皇陵部长蔡廊患病,不能继续前进,临分别时,向傅亮呈上了肺腑之言:“营阳王在吴郡,朝廷的供奉应十分丰厚,万一发生不测,你们几个人可摆脱不了弑君的恶名,到那时候仍想活在这个世上,可就难了。”

傅亮当时已决定和徐羡之谋杀刘义符,听了这话,顿时后怕不已,赶紧写信给徐羡之,让他放过刘义符,但毕竟晚了一步,刘义符已经殒命。

徐羡之看完傅亮的书信,心里也有些忐忑,越想越不对劲,慌乱之下做出另一个错误的决定,派人到新安,刺死了庐陵王刘义真。

但他很快回过味来,除掉刘义真,并不能让自己的处境变好,想到荆州地理位置重要,恐怕刘义隆抵达京师后,会让别人接任,于是以主管朝廷机要的名义,让领军将军谢晦代理荆湘等七州军区司令长官、兼荆州督导官,希望以谢晦作为声援,防范未来的不测之祸。

刘义真若是不死,与刘义隆倒能形成牵制,与徐羡之等人三足鼎立,还能维持稳定局面,但刘义真既死,刘义隆的地位无人可撼动,徐羡之出于安全考虑,也绝无可能再施杀手,于是强弱高下的形势立刻扭转,皇帝若是渐渐强势,权臣的下场向来只有一个。

7月,流动朝廷终于抵达江陵,把象征性的宫门设在江陵城南,上面写着“大司马门”,傅亮就率领文武官员前往此门,呈递奏章和皇帝印信、器物等,仪式盛大隆重。

刘义隆从未受到如此关注,看着人山人海的场面,还有些紧张起来了,让随从转达了他的意思:“我这个缺少德行才干的人,蒙受上天爱护,错误地降下大命,非常惶恐,怎么有能力担任这项重大责任,现在暂时回京师祭拜祖先陵墓,并与贤能的大臣交换意见,希望各级官员体谅我的内心,不要勉强我做别的事。”

建康的变故让人印象深刻,刘义隆左右的官员都认为不应该东下,两个哥哥都被谋杀,局势相当凶险,谁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皇位虽然诱人,但性命更加珍贵。

军政官王华却不以为然,呈上自己的意见:“先帝功盖天下,四海敬服,继承人虽有违法乱纪的举动,但皇家威望并未受损。

徐羡之出身贫寒,才能中等,傅亮一介平民,白面书生,都没有司马懿和王敦的野心,这是明摆的事实,他们受到托孤重任,一时不可能有背叛的想法,只因恐惧庐陵王的严苛认真,担心将来不被容纳,才被迫下毒手。

殿下仁慈宽厚,远近皆知,他们不顾年老体弱和长途跋涉,声势浩大地来奉迎大驾,不过是希望殿下对他们能有一定的感激之情。

无根据的谣言不可能是真的,而且徐羡之他们五人,功劳相同,地位相等,谁都不能独掌大权,即便有心背叛,也注定不会成功。

被废的君王如果活着,他们担心将来遭到报复,这才兴起杀机,由于胆小如鼠,过于贪生怕死,才一错再错,这样的人怎么敢突然之间发动叛乱,只不过想保护自己,图谋年轻的君王看他们的颜色罢了,殿下只管东下,属下担保此行一切顺利。”

秘书长王昙首和南蛮保安司令官到彦之,也都表示支持,刘义隆这才鼓起勇气启程,但还是不能完全放心,让王华负责总管荆州留守事务,镇守荆州,让到彦之率军作为先锋开道。

到彦之不认同这种安排,回说:“如果断定他不反,就应穿上官服,堂堂皇皇地乘船东下,如果有所顾忌,我这支微弱的先遣部队,并不能起到作用,反而容易产生误会,不符合远近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正好雍州督导官褚叔度逝世,刘义隆只好让到彦之接管雍州,镇守襄阳,然后强给自己信心,准备堂堂皇皇地东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