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逝者如斯(2 / 2)

“朕失仪了——但是我朝享国三百载,能够来到此地的英雄豪杰,不过五十八人?”赵匡胤忽然想起来一件事。

“具体原因,臣等不知。但是根据臣的推测,来到这里的,无一不是各个时代的精华。即便强汉盛唐,数百年内能降临于此者,也不过此数。”赵普虽然说是推测,但是脸上却是笃定的神色。

“这么说,我大宋也算是历代最强的一角了?”赵匡胤的脸上喜色未消,任谁听到自己缔造的势力有如此成就都会如此。

赵光义也是与有荣焉,赵普这句话同样也说明,他是被认可的,所属时代的强者——纵使不如自己身边那英明神武的兄长,自身的能力也当属时代前列!

赵普自然是明白两人心中所想,即便是他在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也难掩喜色。但是眼下话题似乎渐渐跑偏,他只能轻轻出声提醒道,“陛下,司马光还没说完呢,难道陛下不想知道我朝灭于何人之手吗?”

“不想。人有生死,国有兴亡,逃不过的理罢了。”

此言一出,另外三人都吃了一惊。赵匡胤咳了咳,道:“无非是皇帝软蛋,武人造反。国家传个十几代,总会出那么几个软蛋皇帝,软蛋的故事,有什么好听的。”

“陛下!”司马光又跪下,话语恳切,“臣昨日得知,我朝大好河山,竟亡于化外蛮夷之手。华夏正统竟然遭此不世浩劫……”

“蛮夷不服教化,但是打仗的确是厉害的。”赵匡胤远没有跪着的人激动,“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我朝三百年后输给契丹,着实可气,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昔日司马家亦败于五胡,这种事,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是最后一次。。”

“不是契丹人。”说话的是赵普,“臣得知,契丹的辽国后来已被我朝所灭。”

闻得这句话,赵匡胤心情倒是好了些。教训了耶律小儿,也算圆了心愿一桩。

不过,比他更开心的是赵光义。但畏于兄长威势,赵光义只是攥住拳头,偷偷挥了挥。

“陛下,依文天祥所言,我朝最后亡于蒙古,是一支比契丹更野蛮的戎狄……”司马光跪着,言语间竟是流下泪来。

赵普微皱眉头,知道这些文臣对自己效忠的正统王朝感情深厚,死后难以释怀是自然之理。但赵匡胤则不然。他生于乱世,比起华夷之别,乱世人心中的“治乱”二字要大得多。建立一个王朝对他来说只是一桩功业,毕竟五代时期,称帝称王的不在少数,那些所谓的帝王什么混账事都干过,龙椅坐得热的没几个。也因此传不了几代,那些所谓的王朝便烟消云散。对于赵匡胤而言,一个王朝能传上几百年,他心中也觉得满意了……说不准,还会觉得有几分侥幸。

自己当初没有看错。赵普暗暗地想,偷瞄了一眼面色阴晴不定的赵光义。果然,相比赵匡胤,他弟弟更像个传统意义上的皇帝。当年同此人合作,也是明智之举。

“爱卿胸中赤诚,朕领会得的。”赵匡胤说的话也十分直白,“但是往事已矣,爱卿这般失态,又助得甚事?”

“那臣还从几位将军口中得知,后来靖康年间,金人居然……居然……”

说到此处,司马光竟然泪流满面,涕泣不能言。

“算了算了。”赵匡胤打断了老泪纵横的臣子,“此间既然汇聚所有英雄,那那些契丹、蒙古、金人,若是算个人物,迟早有一天朕也有机会刀兵言欢。朕告诉你,朕会反过来,一一灭了他们,爱卿,你说,可否?”

“陛下!”司马光声音更大了,身子颤抖,不知是生气还是悲恸,“我朝靖康所受之耻,千古未有,朝中诸臣,闻者无不冲冠落泪……陛下就……一点都不放在心上吗?”

“既然是千古未有之耻,那就不要说了。”赵匡胤忽地站起身,“朕今日心情不错,不要说那种事,坏了心情,也短了我朝志气。”

他一步一步走下堂来,扶起司马光。司马光不想起来,但赵匡胤力气大,反抗没有多少效果。

“司马光啊……”赵匡胤附到耳旁,低声道,“当然,你出去对将士们不能这么说。让大家知道他们的皇帝是一个听闻家国沦丧不流泪、不感慨、不愤怒的人,不是件好事。”

闻听此言,司马光的双目骤然睁大。熟读经史的他,隐隐约约能猜出来,面前的这位太祖皇帝接下来要述说的“真相”——这在他著述的史书中已经见过多次,但是这么真真切切地听到这样的话语,还是第一次。

“你要说,朕闻听后,落泪不止,拍案而起,痛恨叹息。然后对天为誓,誓要在这里重整河山,复我大宋辉煌。”

“然后你还要说,为了成此伟业,朕不日就将出兵,扬我大宋兵威于四邻,为日后进取天下铺路。因此,朕敕令大宋臣民,秣兵厉马,整军待战。”

赵匡胤声音虽小,司马光只觉得耳边响起的是阵阵惊雷。不想太祖皇帝看来质朴不文,言战言兵倒是出口成章。方才一副死谏的气势霎时烟消云散。只是回话道:“陛下,圣人云,兵者,不祥之器也……”

“朕刚刚说的话,你听清楚没有!”

这一吼,把司马光和赵光义都吓得不轻。只有赵普不动声色,只是眼珠打转。

“臣听到了,臣这就去办……”

“记得要把话得漂亮点。”赵匡胤大手在司马光肩头拍了拍,每一下的力度都让这个文臣觉得心惊肉跳,“朕相信你能办得好……”

“毕竟,你是有学问的人,还是本朝第一史家——春秋笔法,素来就是史家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