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则回乡归来后,说是受华岳的启示,建议先陈兵示威,停止进贡岁币岁绢,*金邦先行用兵,一旦金邦动武,我朝便有理在先,有利于同仇敌恺,届时,无论主战主和,都会被迫应战,上下一条心,就会事半功辈。而后,要求看在华岳爱国的份上,解除其牢狱之苦,让其恢复自由。
辛弃疾眼睛亮了,显得很兴奋,就是那个伏阙上书的武学生,你别说,这是个极好的建议。首先表明我们收复中原的决心,其次,在借等待金邦动武的这段时间,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彰显大国之威,中华之礼。那结果呢?
人家说,本来就没有让他坐牢的意思,只是想三百外安置一下,告诉他要谨言慎行,是他自己要求的,既然如此,就下令建瓯将他放了。至于说这个建议吗,有些太保守,要是金邦只是打口水战,关闭边界榷场,拖这么几年,又该如何呢。所以,请他拟诏,他就以年纪大,写得慢来推托,结果就找了李石章。
你别说,李枢密的这篇文告写得真不错。天道好还,盖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虽匹夫无不报之仇。有气势,动人心。
北伐讨金的诏令是六月十四日颁布的,传遍各路各支屯驻大军。六天以后,皇上率领文武百官,举行了庄重的祭告天地、祖先、社稷的仪式正式宣告北伐战争开始,这个仪式一旦举行,战争便已无法挽回。
敬天法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和高度概括,天就是昊天上帝;祖就是宗庙的先祖神灵。天神称祀,宗庙称享,祭祀天神称为外事,祭祀宗庙称为内事。宗庙所祭者一家之亲,内神也,故曰内事;郊社及山川之属所祭者天下一国之神,皆外神也,故曰外事。“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配天以祖亦所以尊祖也。祖先也是汉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敬是态度,天是昊天;法是学习,祖是祖先。
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娶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皇宫内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重臣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前三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二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多达七百余件。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鎛钟等十六种,六十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
祭告时间为日出前七刻,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剧院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天程序相当复杂:第一步迎帝神:皇帝从昭享门外东南侧具服台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此时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层“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后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第二步,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乐奏“景平之章“,回拜位;第三步,皇帝到主位、配位前进俎,乐奏“咸平之章“,回拜位;第四步,皇帝到主位前跪献爵,回拜位,乐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然后司祝跪读祝文,乐暂止。读毕乐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并到配位前献爵;第五步,皇帝为诸神位献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第六步,皇帝为诸神位依次献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进至上帝位前拱举。皇帝至饮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礼;接下来是,撤馔:奏“熙平之章“;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炉焚烧,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望燎:皇帝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驾返宫,大典结束。
兴兵北伐,有没有大臣公开反对的?
当然有,秘书郎娄机起初就阻止,说战争旷日持久,反而祸国殃民,未被采纳。后进至太常少卿兼中书舍人,朝廷派他到荆州、襄州宣谕北伐诏令,他抗拒说:“如果让我去安定人心,我愿往;若是挑起战争,我宁死也不去。”伐战争开始后闻泗州捷报传来,他忧心忡忡,愈增忧愁。说惟恐进锐退速,兵祸愈深,又说“如就此成功,一雪前耻,我虽死也幸;就怕进得快退得也快,祸患就更深了”。御史邓友龙揭露他阻挠北伐的言行,遂被罢官。
那个在川陕的吴太尉有什么举动?
吴曦回到兴州,立即借故将兴州副都统制王大节免职,并且不让他人继任。年初,派出少量军队攻击秦州,小有获得,韩平章很高兴,三月十二日,朝廷议论出师北伐,诏命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仍为兴州知州,允许他见机行事。从绍兴末年开始,由宗室亲王总领蜀地财赋,有关文书交到宣抚司,使总领财赋者与宣抚司势均力敌,互相牵制。而韩侂胄使财赋隶属宣抚司,宣抚副使可以节制核查,又使吴曦握有财权。四月十七日,吴曦又兼任陕西、河东招抚使。
朝廷如此信任吴曦,就不怕他尾大不掉?
早在绍熙初年,朝廷接受邱仲卿的建议,采取四项措施对付吴氏:第一,选择其他将领出任兴州都统制,不许吴曦子继父职;第二,设置兴州副都统制,但不起用吴挺旧部;第三,另外选派兴州知州,不让兴州都统制兼任;第四,将利州东、西路合并为利州路,撤销利州西路安抚使司。于是,张诏、郭俊相继出任兴州都制统,而吴曦则被留在东南,任建康都统制。如今这么做,等于将这些制约手段,全部废弃。一旦他尾大不掉,朝廷将奈何不了他。因此,从政郎朱不弃上书韩侂胄说吴曦不应统帅西北军队,韩平章没做答复;枢密院编修官宋德之好言劝诫:轻变祖宗旧制,命武臣帅边,以自遗患。晋叛将、唐藩镇之祸基于此。韩平章也不予理睬。
吴太尉若是忠心为国,在西北打出一片天地来,对两淮北伐将是大有裨益的。
两人推杯换盏,不觉已有醉意。辛弃疾诗兴来了,嘱女侍研墨铺纸,提笔写道:
鹧鸪天·送友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王居安吟诵再三,不觉赞道,人说辛帅是文武全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文武全才又如何?还不是行走蓬蒿、闲居乡野,风波恶,行路难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