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突闻警讯(1 / 2)

藏国 高月 0 字 11个月前

 接下来的两天,小两口在园宅内过得如胶如漆,形影不离,第三天是回门,他们一早坐马车出发,返回了独孤府。

独孤烈特地请了半天假,在家陪同女婿,独孤明也带着几个儿女来了。

女儿、女婿回门,女儿新月回了后宅,在祖母面前撒娇,还有一大家子女眷陪同,独孤新月还特地给姑姑独孤蕙带了一块小的青金石,这是独孤蕙念念不忘的宝贝。

女婿李邺则由娘家的男性陪同,大家坐在一起喝茶,闲聊天下大事。

独孤明笑道:“最近长安地价长得厉害,上涨了一倍,三亩宅和五亩宅更是涨疯了,朝廷卖了不少土地和官宅,大赚了一笔。”

独孤烈点点头,“天子下旨,放松了对住宅的限制,士庶若有勋官在身,可置宅三到五亩,以前平民只准一亩宅,现在最高放宽到五亩了,所有很多有钱的大商人,纷纷抓住机会换宅,土地市场开始火爆起来了,邺儿,据说这是你父亲提出的方案,增加财政收入。”

李邺笑道:“这其实是我给父亲的建议,朝廷财政只剩下十几万贯可用钱,窘迫到了极点,所以我就建议朝廷卖地、卖不动产,但这只能是短期有效,最多两三年,不过我没有提到勋官。”

独孤明摆摆手,“勋官也是敛财的手段,比较容易拿到,有明码标价的,名义上是助学,实际上就是卖勋官,作为一个买大宅的附加条件,也能大大收一笔钱。

按理说,朝廷早就该放开了,不过现在放宽也不错,正好可以开拓财源,正如邺儿所言,朝廷财政太窘迫了,十几万贯能做什么?难怪连俸禄都发不出了,杨国忠这个相国当得还真是可以!”

“现在俸禄应该发得出了。”

李邺笑道:“我捐给朝廷百万贯钱的各种物资,我听说朝廷变卖得钱八十万贯,把欠俸都补发了,后来我又捐了一批金银器,大概五十万贯左右。”

“原来那批金银器是阿邺捐的!”

老五独孤平阳笑道:“宝记柜坊那边收了一批户部送来的抵押品,都是金器银器,一看就是西域之物,折合五十万贯钱,我还说户部把老底都卖了。”

李邺点点头,“户部的老底早就被杨国忠卖光了,这批金银器是我的战利品,我捐给户部作为专项钱款,用来疏通天宝渠,在三门峡修缮中转仓库,朝廷的存粮只剩下三十万,一半还是军粮,再不从江淮运粮过来,冬天整个关中都要发生饥荒了。”

众人听说朝廷粮食只剩下三十万石了,顿时议论纷纷,确实有点可怕,今年干旱,秋粮注定减产,关中三百万人口啊!

这时,独孤烈沉吟一下道:“上次贤婿和二叔说起安禄山会造反的事情,这两天我也在考虑这件事,贤婿能不能多说一点?“

李邺微微笑道:“首先我说安禄山已经事实上的拥兵自立,岳父是否同意?”

独孤烈点点头,“这一点大家都同意,我们兵部体会尤其深刻,兵部基本上管不到安禄山的军队了,前几年他任命将领还向兵部备案,从去年开始,便再也没有来备案,但目前他只是拥兵自立,但如果走到造反哪一步,贤婿觉得还有多久?”

“看他的准备程度吧!一般而言,战争准备最多两到三年,他从去年开始准备,那么最迟两年后,他就会举兵造反,所以我才劝二叔,独孤家族要考虑退路了,尤其像宝记柜坊,存放了那么多权贵的财富,一旦被叛军抢光,独孤家族赔不起啊!”

独孤明叹息道:“阿邺说得对,宝记必须要缩减了,虽然它赚钱多,但风险太大,其实我们前年就关闭了幽州的柜坊,去年关闭了河北的柜坊,今年关闭了河东的柜坊,准备明年再把河南路的柜坊关闭,然后迁徙到巴蜀和江南去,这才是明智之举。”

众人都在议论安禄山造反之事,这时,长子独孤晋阳回来了,他坐下便问道:“父亲,听说河西发生了战事,是真的吗?”

李邺也吃了一惊,也急问道:“岳父,河西哪里发生了战事?”

独孤烈缓缓道:“沙州,三千吐蕃军联手两千吐谷浑军偷袭敦煌县,敦煌县失守,沙州军败退到瓜州,天子做出批示,要求尽快夺回敦煌,沙州军和瓜州军已经向敦煌县的吐蕃军发动反攻了,目前战况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