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舍我其谁西海行,除敌务尽君集心(2 / 2)

当时伏允采取了一贯的游击战术,利用自己的战略纵深,和唐朝再一次捉起了迷藏。</p>

引军远遁,让唐朝有力无处使。</p>

唐军远道而不,士马俱疲,将领们都想就地休整。</p>

但李道宗不同意,他认为兵贵神速,请求紧急追袭伏允,不让他有喘息之机。</p>

侯君集,当朝兵部尚书,也是李世民指定的向李靖学习兵法的徒弟,此次战役的积石道行军总管,更是明确提出,应该趁势派遣大军进击。</p>

“大军已至,贼徒尚未走险,宜简精锐,长驱疾进,掩其不虞,可有大利,此破竹之势也。”</p>

李靖颇有决断,他完全同意。</p>

并且做了二手准备,一是派遣李道宗率轻骑直追,给伏允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二是指挥大军,紧随李道宗之后,寻机机会和伏允决战。</p>

要想取得对游牧民族政权的彻底胜利,就需要在正面战场,击溃敌人的主力,尤其是摧毁对方的骑兵部队。</p>

这是无数次的教训得来的经验。</p>

即使在一场战斗之中取胜,打散了对手的骑兵团队,却可能面对一种结果。</p>

他们虽散而小败,却并不会就此灭亡,反而能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重新聚结,立即可以卷土重来。</p>

李靖的目标,是消灭伏允的有生力量,当主力被消灭,就翻不起多大的风浪。</p>

双方的第一次大战,立即到来。</p>

库山(今西宁湟源县南之山)之战开始。</p>

四月初八,李靖追上伏允,既然逃不掉,那就只能开干。</p>

伏允也不是好惹的主,他占据地利,据山死战,想看看谁的命更硬。</p>

李靖死死咬住了伏允的主力,该李道宗登场了。</p>

他的前锋军,成了一支奇兵。</p>

李道宗率领一千骑兵,从库山的后山杀出,和李靖前后夹击,一时之间,杀声震天,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战意盎然的唐军。</p>

伏允慌了。</p>

这是要被包围和歼灭的节奏,正面决战,从来不是伏允的首选,他再施故伎,逃之夭夭。</p>

但在强势的唐军面前,这种逃跑,只能是溃败。</p>

伏允遭遇了第一次重大的崩溃。</p>

乱军之中,君臣相失,父子携离,最后终于溃不成军,竟然连探子都无法派出。</p>

伏允埋头跑路,李靖何去何从?</p>

对于李靖而言,这只是他无数场胜利之中的一场胜利而已,伏允虽然失败,但却没有伤及伏允的根本。</p>

李靖想要继续深入追击。</p>

但唐朝的将领们大都认为应该见好就收,来年再战。</p>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伏允败退之时,按照吐谷浑传统战法,他会烧掉野草,唐军面临缺粮的风险,撤军是常规的操作。</p>

马无所食,失去骑兵的强劲支持,在吐谷浑进行的战斗是不可能取得效果的。</p>

那就不如等待来年春草萌生,马肥人壮之时,再行进军。</p>

但侯君集又一次站出来表示反对。</p>

这其实是二种军事理念之争。</p>

主张见好就收的将领们,延续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传统军事思想,捞些实际的好处,就鸣金收兵,既可以和朝廷交待,又不用拼命,还能吃香的喝辣的。</p>

这是一种工作和打工的思想。</p>

即使是颇富进取心的李道宗也产生了畏难的情绪。</p>

他不无担心地说:“柏海近河源,古来罕有至者,贼已西走,未知去处。今次之行,实资马力,今马瘦粮少,远入为难,未若且向鄯州待马肥之后,更图进取。”</p>

这或者是一种万全的老成之策,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理念,而不是军事理念,因为采取此策,至少已可立于不败之地。</p>

但战争本身的目的,是战胜对手,求取胜利。</p>

侯君集的理念,一是求战必胜,另外,他站在更高一层的政治视角,是一种除寇务尽,不留祸患给后人的思想。</p>

是以国为家,以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人生追求的理念,可以说是小我和大我的统一。</p>

在这一刻,侯君集就是李世民的铁竿,也成了他的化身,此时此地,李世民也会做出和他一样的判断。</p>

侯君集力排众议说:“不然。向者段志玄军还,才及鄯州,虏已至其城下。盖虏犹完实,众为之用故也。”</p>

这是去年才刚刚发生的事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各位将领在事实面前只能低头。</p>

其实,想来年再战的将领,他们一样深知其中的决窍,只是大家自扫门前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p>

现在侯君集想要以建功立业的心态去指责他们,切中要害。</p>

侯君集接着分析今时不同往日的形势。</p>

“今(伏允)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p>

侯君集以必胜的态势,建议发兵穷追猛打,将伏允逼上绝境。</p>

关于进退,双方都有理由。</p>

作为最高统帅的李靖,将如何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