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贞观之风当神往,房杜光芒万丈长(1 / 2)

 立于世界之巅的李世民,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p>

贞观之治,除了是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历史必然,也来自于君明臣贤,永不熄灭的进取精神。</p>

他们会折腾,能折腾,善于折腾。</p>

他们群星璀璨,光芒万丈。</p>

其中的佼佼者,除了李世民本人外,还有鼎鼎大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合称“房杜”。</p>

实际上,杜如晦排位在房玄龄后面,事出有因。</p>

一是他在位时间过短,二是过早逝去,这掩盖了他在李世民一朝炙手可热的权势和信任。</p>

可以想见,他在宰相之位仅仅一年多,就以其天纵之才,最为李世民所倚重。</p>

即使李世民一朝的长青树房玄龄,也远远比不上杜如晦在皇帝心中的位置。</p>

这来自于他们的出身,也是李世民权力结构的需要。</p>

李唐和杨隋一朝,权力根基都来自于关陇集团,两个朝代,名称虽然不同,权力实质还是在他们这个圈子内流转,唯一不同的是朝堂之上,由杨姓换成姓李的。</p>

加上李渊以太原留守的身份起义创业,更是和杨隋一朝的官僚体系有无法割舍的联系,唐承隋制,两朝一体,毫不为过。</p>

因而,李渊所用人才,大体以旧隋官僚以及关陇人士为主体,虽然李渊长于政治,平衡山东和江南两大势力,但其核心权力层,却一直被关陇集团稳稳抓牢。</p>

李世民要想争太子之位,经营天下,就必须别开蹊径。</p>

他在李唐开国之战中,东征西讨,接触和眼界无限扩展延伸,秦王府中人物荟萃,尤其是山东人士,更是冉冉上升。</p>

但这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扰。</p>

李世民需要依仗山东人士的力量,但同时,骨子里的隔阂和疏远,又必须让他随时防范山东势力的坐大。</p>

反馈到房杜两人身上,依然如此。</p>

杜如晦是根正苗红的关陇集团人士。</p>

而房玄龄却始终贴上一个山东人士的标签,关陇集团是隋唐两代政权的根本,李世民天然对杜如晦倚重和信任。</p>

这可以从一个细节上看出来。</p>

房玄龄以多谋著称于世,甚至杜如晦也是他着力向李世民推荐的人才。</p>

房玄龄虽然一直是李世民心腹,但终于因为自己的出身,和李世民稍有间距。</p>

有时碰上重大的国事,即使房玄龄认证精详,于情于理于义,都可言之成理,行之无误,但李世民还是会下意识地说:“非如晦不能决。”</p>

李世民一定会召来杜如晦,杜如晦欣然而来,居之不疑。</p>

三方一起商讨,但依然以房玄龄的结果为准。</p>

这反映出李世民虽然认可房玄龄的政策制定力,但更认可杜如晦的政策决断力。</p>

杜如晦才是代表李世民背后关陇集团的力量、心态和利益,这种微妙的关系,不属于这个圈子中人,很难把握那种微妙的,玄而又玄的举重若轻决窍。</p>

这也是房谋杜断的来由。</p>

房玄龄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p>

贞观一朝之盛,他虽然出力至巨,他也深受李世民宠信,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他碰上李世民龙颜一怒,会立即俯首低头。</p>

房玄龄甚至会天天到朝堂之上,向李世民赔罪,请求谅解。</p>

谨小慎微,房玄龄是个小心驶得万年船的人。</p>

房玄龄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p>

他在向李世民认罪请求宽恕的时候,表现出完全的心悦诚服,脸上恐惧悔罪之色,让人君所不忍责。</p>

房玄龄足称为一代贤相,大公无私,大德若虚,碰上李世民如此明君,君臣之间还需要如此刻意维护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干事业的和谐局面,可见人之一世,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轻易做成。</p>

一句话而言之,房玄龄是李世民一朝的能臣,是干将,但和李世民的关系总差了那么一丝丝,一线线。</p>

杜如晦才是李世民心中的那个唯一。</p>

就如同他父亲李渊可以无条件信任和看重裴寂一般,那是一种真正可以放开身心,卸下身段,可以平视,足以匹敌共享共治共荣的一种伙伴关系。</p>

即使杜如晦逝世多年,李世民依然会思念起他的这个老伙计。</p>

有一次他正在美滋滋地吃着新鲜香甜多汁的时令瓜果,心中忽然想起了和杜如晦昔日一起吃瓜时,言笑晏晏的欢乐场景。</p>

触景生情,今时往日,二相比较,心中一阵怆然。</p>

瓜虽在,人已亡,他立即派出专使,拿着自己吃的这些瓜果,去祭奠杜如晦。</p>

李世民对杜如晦的感情,大概是真实而朴素的。</p>

在杜如晦死后多年,他赐给房启龄一围黄银带,睹物思人,李世民再一次想起了杜如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