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唐的使者崔敦礼,出现在王君廓的军队中,谁反谁顺,已经一目了然,王君廓只说了一句话,“李瑗作逆误人,何忽从之,自取涂炭。”</p>
在可以生的情况下,没人会刻意寻死,况且现在强弱胜负已分,李瑗的部下,再没有抵抗的勇气和意义。</p>
李瑗一方的战意立即崩溃,他们全部阵前倒戈,奔散逃亡。</p>
一瞬之间,李瑗就成了孤家寡人。</p>
当他看到前一刻自己还威风凛凛地率领几百甲士,享受前呼后拥的成就感,这一刻,他骨子里涌上了浓烈的肃杀之意。</p>
现时,也觉得非常荒唐。</p>
真是一场不真实的大梦啊。</p>
李瑗望向王君廓,那个别人口中反覆的小人,确实就是那个让人失望的样子,他心中愤怒,开口大骂道:“小人卖我以自媚,汝行当自及矣。”</p>
李瑗被缢杀于幽州。</p>
最大的祸乱源被清除之后,还有一个必须重视的情况,太子和齐王府中,还有很多的干将,散布于江湖之间,尤其是河北之地,他们是隐患,也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p>
李世民虽然发布了赦免二府和李瑗王府人员的命令,但一是信息有滞后性,二是很多人都希望靠检举告发他们而升官发财。</p>
这引发了一股暗流。</p>
也违背了李世民不止是当想皇帝,而是立志做一个好皇帝的初衷。</p>
李世民再一次重申,“六月四日以前事涉东宫及齐王,十七日前连李瑗者,并不得相告言,违者反座。”</p>
李世民长袖善舞,老于政治,他派出了魏征为宣慰大使,全权处理善后事宜。</p>
魏征是一个合适的人选。</p>
他的身份既属于山东人士,又曾经是太子府的干将,以他作为特使,就能给另外的二府人士作一个表率和示范。</p>
魏征都能被赦免重用,兄弟们更不用担心。</p>
魏征没有辜负李世民的委托,他也证明了足堪大任。</p>
他走到磁州的时候,正好碰上了二个熟人。</p>
他们是前太子府千牛将军李志安,还有齐王府的护军李思行,他们被官府押送前住京师。</p>
魏征展示了国士之风,他对副使开诚布公地分析说:“今复送(李)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魏征等人)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宁可虑身,不可废国家大计。”</p>
魏征不想和稀泥,也不想推卸责任,他有一种真正为国为民做实事的心态。</p>
他大义凛然地说道:“今若释遣(李)思行,不问其罪,则信义所感,无远不臻。古者,丈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况今日之行,许以便宜从事,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p>
他立即当场释放了李思行等人,事后才向李世民修书汇报此事。</p>
李世民从信中体会到魏征做事的心态和志向,心中大感欣慰。</p>
李唐王朝也将大感欣慰。</p>
因为这个年轻的皇朝,有包容万象、一心上进的皇帝,他时刻警醒自己,自己需要在历史上证明自己。</p>
明君在上,李唐皇朝,也有无数个想做实事,又具备做实事能力的贤臣,君明臣贤,交相辉映,万古流传。</p>
他们的名字,千载之后,依然如雷贯耳,甚至被赋与了神话般的色彩。</p>
比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比如秦王府十八学士,他们被后世小说家演绎出很多神话般的传说,口耳流传。</p>
李世民将要正式接管这个世界。</p>
李渊发布诏令,传位给皇太子,在经过程序式的辞让之后,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p>
新王即位,大赦天下。</p>
他是少有的没有在正殿,当时叫太极殿即位的皇帝,太极殿现在还是李渊的地盘。</p>
这反映了李世民虽然登上九五至尊之位,但非常重名,他表面还存有一分父子温情。</p>
这也体现出李渊在朝廷之上,还有不可忽视的力量。</p>
事实上,李世民一朝,第一批宰相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李渊的旧臣,这是一种必然的平衡平稳过渡。</p>
直到三年之后,李世民才能正式入主太极殿。</p>
他将以自己赫赫武功,让李渊看到,打仗,李世民是当世第一位;做皇帝,李世民依然鼎立于历史的前头。</p>
但他现在还没有资格骄傲,</p>
因为突厥人的马蹄声,已经轰隆隆响彻长安城。</p>
李唐建国以来,突厥人和长安城第一次亲密接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