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一乱再乱成散沙,此神彼神相辉映(1 / 2)

 要想集中权力,就必须清洗元老功臣。</p>

萧铣没有别的选择,也只能和必须这么做,因为那些元老功臣,将他推上帝位,只是情势所需。</p>

并不是萧铣自带光环,或真正天下归心,他仅仅是依靠自己的出身和血缘关系,有个名位,就坐享其成。</p>

这在元老将领心中形成了一种心理,萧铣的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也是他们送的。</p>

他们从心理上,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君臣之间的尊卑观念,反映在行为上,就完全自以为是,不知上有皇帝之威,天子之怒。</p>

无老们恃功恣横,随意诛杀,不知制度为何物,也不知威权如何奉行。</p>

梁萧虽大,实际上是一盘散沙,这当然不是一个正常的政权,如果要想走得更远,就必须要有规矩,有规矩,才成方圆。</p>

集中权力,本身确实是必需,但萧铣本人过于猜忌,性格褊狭,缺乏容人之度,在进行立规矩的过程之中,过于急功近利,而毁坏了自己的根基。</p>

他决定先抓牢枪竿子。</p>

走了个迂回路线,颁布了一项政策,叫做罢兵营农。</p>

他认为天下已定,要重视民众的生计,就要削减军队的数量。</p>

这项政策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夺取各位将领对于军队的指挥权,只要将军队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控制这个国家。</p>

但损害别人的利益,就一定有人反抗。</p>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大司马董景珍的弟弟,他被剥夺了兵权之后,难免心生怨望。</p>

他心有不甘,如果不是他哥哥董景珍的支持,萧铣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罗川县令而已,根本无法登上皇帝之位,现在过河拆桥,将领这么多,但却先拿自己开刀,太过于无情无义。</p>

他越想越气,气头一上来,竟然准备谋反。</p>

但他却不是搞政治的长才,萧铣为了防备失去权力的将领们作乱,早就在朝野之间,密布探子。</p>

董景珍弟弟想要谋反这件事,立即传到了萧铣耳朵中。</p>

他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对于元老们,他已经忍耐太久了。</p>

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也为了杀鸡骇猴,萧铣完全没有讲情面,立即下令诛杀了董景珍的弟弟。</p>

当时,董景珍驻防长沙城,萧铣下了一道诏旨,他宣布赦免董景珍的连座之罪,但却将他召还江陵。</p>

董景珍和萧铣一路走来,非常清楚他的为人,也知道他的担忧。</p>

只要自己一入江陵,将永生不能南返。</p>

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要想活命,只能投靠敌对力量,举目天下,李唐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当时李渊已经号令河间王李孝恭讨伐萧铣。</p>

李孝恭接受了董景珍的投诚,他安排了峡州刺史许绍。</p>

但长沙毕竟是萧铣的地盘,他比李孝恭要快一步。</p>

萧铣派了齐王张锈进攻董景珍,其实张绣也是当年在岳州城内推立萧铣的元老之一。</p>

董景珍见到故人,大有兔死狐悲之情,不无悲愤地说:”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卿岂不见之乎?奈何今日相攻!”</p>

董景珍这句话当然有说服力,意味着今天我董景珍走了,明天就轮到你张绣了。</p>

但张绣不为所动,也不答话。</p>

自古至今,哪一个朝代都有鸟尽弓藏的先例,但任何一个朝代,一样也必须保留一批功臣元老。</p>

董景珍命运如此,他齐王张绣不见得会如此。</p>

董景珍知道事已不可为,率领一小部分人,突围逃走,但天下之大,却再无他栖身之处,。</p>

景珍被自己手下杀死,以换取富贵。</p>

如果萧铣将清算的步伐停下,而只是将董景珍作为一个范例起到震慑作用,或者他的局势尚有可为,但萧铣确实没有容人之量,也没有帝王之度,他再一次举起了屠刀。</p>

这次的对象是张绣。</p>

在董景珍一战中,张绣圆满完成任务,萧铣准备重用他,将他封为尚书令,这是百官之首,是极大的荣耀。</p>

但或者是董景珍的话语刺激了张绣,或者他也有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张绣自此之后,自以为功大,任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心树立私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