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p>
大将在外,战事未平,本来不需要这么快回长安,这只有一个解释,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p>
他们的嫌隙,由来已久。</p>
当河南河北初平之时,李世民曾经无限风光地,率领全盛的唐军进入长安城。</p>
满城尽带黄金甲,好一场天国的气象。</p>
李世民一马当先,身披黄金战甲,金光灿灿,耀日生辉。</p>
他的后面紧跟着李世绩等二十五员大将,铁骑万匹,甲士三万,军容之盛,近世无匹。</p>
长城市民以一种绝对的震撼,顶礼膜拜,但更震撼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李渊。</p>
他虽然贵为李唐的皇帝,但他看到全军将士在李世民命令之下,令行禁止,龙精虎猛时,他的脑海之中,没来由地想到了一个问题,这支军队当然是不可战胜,无坚不摧。</p>
但如果这支军队成了自己的对立面呢?</p>
李渊在那一刻,想起了杨坚和杨广,杨广可是背负上杀父屠兄的恶名,才得以登上帝位。</p>
那是他的表亲,时日未晚,殷鉴不远。</p>
他心中警惕,他有一种轻微的失落,眼前的这个儿子,已经脱离自己的羽翼。</p>
李世民已经长大了。</p>
李渊曾经发自内心对裴寂说了句:“此儿(李世民)久典兵在外,为书生所教,非复昔日子也。”</p>
在他一世的好兄弟裴寂面前,这是他真心流露。</p>
李世民处于功高不赏之地,李渊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依然只能创造出一个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的官名。</p>
“天策上将”来奖励李世民的绝世之功。</p>
但他的防范之心,疑虑之心,却越来越重。</p>
刘黑闼再反,山东复叛,李渊的第一选择是让李神通挂帅,而不是选择战无不胜的李世民,就是想在李唐内部,培养几种军中力量,以制约和平衡李世民的力量。</p>
事实上,李唐也确实形成了军中三头并立的局面。</p>
但李神通实在上不了台面,一败再败,一辱再辱,危急关头,李渊只能又把李世民拉出来救火。</p>
现在刘黑闼前脚刚刚失败,李渊的回京命令就立即来了。</p>
打仗虽然需要李世民,但收割胜利果实,却有无数的人更合适。</p>
李渊之心,真是深沉若渊,不再可测。</p>
李世民拍马赶回长安,他阐述了徐圆朗的情势,申请再回山东。</p>
山东的形势其实已经再一次恶化,军情第一,李渊只能同意。</p>
其实即使李渊当时不同意,李世民也始终有再出关的一天,因为,刘黑闼虽败,但他却并未死。</p>
他逃亡突厥,在他们的帮助下,立即又卷土重来了。</p>
只是这一次,他不再河北的人心所向,他也再扛不起窦建德的这面旗帜。</p>
刘黑闼寄居托庇投靠了突厥人,做为回报,他成为突厥人的打手和棋子。</p>
这次卷土重来,他更多的是小打小闹,在洺水之战中,他临阵逃脱,丢下老部下,让刘黑闼的心态和名誉受到很大的影响,他这次只是借助突厥的力量,再一次骚扰山东。</p>
刘黑闼再不能成事,已是明日黄花。</p>
李世民的目标是徐圆朗。</p>
但徐圆朗真的太不经打了,在李世民的冲击下,连战皆败,李世民以摧枯拉朽之势,连下徐圆朗十多个城市,声震淮水泗水之间。</p>
李世民看到徐圆朗主力被消灭,知道他再也掀不起浪花,再加上李渊对自己的告诫,他将山东的平叛任务,交给李神通和李世绩,再一次班师回长安。</p>
李世民确实是李唐的定海神针,他一走,河北又出大事了。</p>
此消彼长之下,刘黑闼再一次死灰复燃。</p>
他又一次招集了失散的旧部,这次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又重新来了一次。</p>
河北又翻天了。</p>
李渊虽然召回了李世民,但却听取了他对于河北的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