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宣武陵前尉迟猛,玄甲精骑凿穿忙(1 / 2)

 李世民是个狠人,不过,这一次,他是对自己狠。</p>

虽然在慈涧之战中,李世民亲身犯险,侦察敌情时,差点被王世充一口吃掉。</p>

但吃一堑长一智,似乎对李世民并不适用。</p>

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就会形成惯性,李世民在洛阳围城战中,同样坚持亲力亲为,深入前线,察敌虚实。</p>

这是他一贯的作战风格,但王世充也是知兵的人,洛阳,他是唯一的王,李世民敢出击,他就敢应战。</p>

又是一次惊险万分的肉搏战。</p>

李世民这一次不敢过于大意,他率领五百精锐骑兵,耀武扬威地登上北邙山魏宣武陵,凭高望远,指点形胜。</p>

远来是客,来而不往非礼也。</p>

在自己的地盘,王世充想都不想,就亲自率领一万人,务必要将李世民留下。</p>

重重围困之下,李世民又一次面临绝境。</p>

王世充的骁将单雄信,是当世的马槊高手,号称“飞将”,可谓是军中无敌手,万人丛中可轻取敌人首级。</p>

但他碰上了尉迟敬德,这个被后世神话了的绝顶高手。</p>

既生尉迟,何生雄信。</p>

高手对上绝顶高手的差距一目了然,尉迟敬德跃马大呼,左冲右刺,在单挑中将单雄信刺落马下。</p>

王世充的军队看到尉迟敬德如此神勇,又如此拼命,都心存畏惧,无人敢正面挡其锋芒。</p>

于是,包围圈出现了一丝松动。</p>

再加上李世民又一次展示了天下无双的箭术,二者相得益彰,竟然在冲出重围之后,又杀入重围,进出往返,在王世充的军队之中,如入无人之境。</p>

屈突通既是雪中送炭,又可谓锦上添花,适时率领大军来援。</p>

此战非常侥幸,如果在战斗前期,不是尉迟敬德横空出世,李世民只怕已经凶多吉少。</p>

这体现了李世民的知人善用,用人不疑,正如李世民战后对尉迟敬德说:“比众人证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之速也。”</p>

实际上,尉迟敬德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他在此战之前,差点被李世民杀掉。</p>

这源于李唐军队的组成结构。</p>

李唐的军队和王世充军队有非常大的不同,王世充根基尚浅,又多名不正言不顺,只能靠权谋和暴力控制下属,让他们为自己卖命。</p>

但李唐军队的局面,却要优胜很多。</p>

他们的成份相对单一,将士上下用命,即使是投靠过来的旧隋军队或是隋末群雄,也由于李唐蒸蒸日上的形势,和可以预期的未来,他们也能和李唐同乘一条船,保持同一条心。</p>

最具代表性的是屈突通。</p>

他现在名义上是高居李唐一朝的兵部尚书,但在战时,这更多是一种虚职,因为他是旧隋的耆老宿将,经验丰富,实际上长期在李世民帐下做长史。</p>

这是一种必要的老少搭配,或许才是屈突通真正的位置。</p>

李世民年轻气盛,气血方刚,需要一些老谋深算的老资格在旁边提点。</p>

屈突通感激李渊的知遇之恩,也以身许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p>

攻打洛阳城,自然不可能少了他的身影,但屈突通当时有二个儿子在洛阳城中。</p>

作为事实上比大兴城(都城长安)更要兴旺的洛阳城,才是杨广心目中,真正的都城,原隋朝官吏,家属们大都在洛阳。</p>

在东征洛阳之前,李渊苦口婆心地对屈突通说:“东征之事,今以相属,其如两子何?”</p>

屈突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至尊释其(自己)缧囚,加之恩礼,既不能死,实荷再生。当此之时,心口相誓,暗以身命奉许国家久矣。今此行也,臣愿先驱,两儿若死,自是其命,终不以私害义。”</p>

李渊看到屈突通坚毅的神情,知道屈突通是那种说一不二,言出法随的人,不由从心底赞赏说:“徇义之夫,一至于此。”</p>

屈突通只是一个代表,对于新附之众的招抚,李世民更胜过李渊一筹。</p>

当年李世民击溃薛仁杲后,在没有得到李渊的指示前,他对于薛仁杲君臣,展示了让人无法相信的优容。</p>

李世民让薛仁杲兄弟和手下大将等人,跟随自己入山射猎,并且让他们全副武装,携弓带矢,这既是无上的恩遇,也需要莫大的勇气。</p>

这种气度,只存于煌煌盛唐,后世之人,只能当作传说去缅怀神往。</p>

在现实世界之中,却已经很难听到或见到了。</p>

李世民对那些真正的英雄豪杰推心置腹,尉迟敬德也是一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