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源于王世充。</p>
他从一军之将,一跃为洛阳之王,河南霸主。</p>
他的本心,确实想建功立业,名扬后世。</p>
但领兵打仗和治理国家,实在远隔山海,并不相通。</p>
最主要的是,王世充本人并没有独立管理任何一地的实际经验,他也没有一个核心而有效的行政班子可以替他分忧。</p>
治国,需要长久的沉淀和积累。</p>
这导致了一个悖论。</p>
王世充想做好,但他做不好。</p>
他诛杀元文都,大破李密后,想在洛阳带来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颁布了一项新政。</p>
第一要务是求才。</p>
这确实也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治国首重才。</p>
他在自己的太尉府外颁布了一张告示,公开向社会,急求三种人才。</p>
一求文才学识堪济世务者,一求武艺绝人摧锋陷阵者,一求能理冤枉拥抑不申者。</p>
新人新政新风向,这似乎开了个好头。</p>
王世充的新政,引发了上书言事的热潮,每天都有几百个文书呈上来。</p>
王世充完美地发挥他口才好的特点,对每一个人的要求,都回复得滴水不漏,正当大家以为天降明主时,王世充接下来的行为,让他们大跌眼镜。</p>
王世充确实答复得非常得体,但他也有一个缺点,他是个完全的嘴炮,不做实事。</p>
或者说当时当日,无法让他施展才华,去做实事。</p>
所有奏折的反馈,全部成了虚应事故,空头支票开久了,也就不了了之。</p>
这种盛况,在他正式成为大郑的皇帝以后,又重新上演了一回。</p>
王世充本来想营造一种亲民的态度,与士庶共同评议朝政,共同管理政府。</p>
他当皇帝之后,担心深宫高墙,阻拦了百姓上书言事之路,于是,他创新性地开设了好几个办公地点,经常在各地流动办公,亲自接受百姓的奏章。</p>
王世充确实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这可能来自于他长期的军旅生涯。</p>
每一次出宫,他都是自己轻骑游历,虽然也有卫士保护,但并不象传统的皇帝出巡,鸣锣清道,行人远避。</p>
相反,王世充骑着高头大马,按辔徐行,似乎一切都尽有掌握。</p>
王世充看不起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皇帝,他不屑一顾地说:“昔时一辈子深居九重,在下事情无由闻彻。今世充非贪天位,但欲救恤时危,正如一州刺史,亲览庶务,当与士庶共评朝政,尚恐门有禁限,今于门外设坐听朝,宜各尽情。”</p>
这显然是一种新风,也是一股清流。</p>
于是,献策上书的人,每天有几百个,这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p>
各种条疏,堆积如山,王世充想要亲自过目,这实在是一个苦差事。</p>
他为了显示自己为国为民的决心,特别规定,东边的朝堂收纳直谏,西边的朝堂接受冤抑。</p>
王世充不堪其扰,几天之一,就不再出来。</p>
可谓真的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p>
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王世充虽然口才很好,但却极为啰嗦。</p>
他当了皇帝之后,亲力亲为,告诫臣下之时,言词重复,千端万绪,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时间一长,终于有人无法忍受,当面指出他的缺点。</p>
御史大夫苏良进谏说:“陛下语太多而无领要,计云尔即可,何烦许辞也。”</p>
王世充沉默良久。</p>
他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但这种风格或许已经成了他的职业病,虽然知道,却已成习惯,无法再改正了。</p>
再加上王世充还有一个先天的弱点,他始终是个外来政权,没有长期经营洛阳,缺乏必要的执政班子。</p>
这引发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他不知道谁可以相信,也不知道该去相信谁。</p>
幸运的是,他和李密第五次大战之后,在偃师得到了一份大礼。</p>
他留在江都的所有亲族,被宇文化及挟迫北上,后来,又被李密接收,全部安放在偃师。</p>
偃师城投降后,他所有的亲属安然无恙,这让王世充欣喜若狂,以为天佑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