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心怀希望多失望,事有可成无必成(2 / 2)

李渊需要李密,至少现阶段,李密还很有价值。</p>

但李唐朝廷的官员,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p>

这些基层官员,大部分是隋朝的原班人马,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旧有官僚体系的一些陋习。</p>

他们看到李密仅仅做了光禄卿,很多人的心思就活动起来。</p>

因为李密带来了二万人入关,安排他们的吃穿住行,是一行复杂而庞大的工作,也意味着,有巨大的寻租空间。</p>

于是,李唐官员按照惯例,向他们索取贿赂。</p>

但李密兵败入关,财富缁重,大部分并没有带入关中,他并没有多少资本可以贡献给那些执事人员。</p>

毫无疑问,双方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经历,甚至于李密虽然尽力协调,也依然颇有疑滞。</p>

这件事情,不一定是李渊的指使,但给李密及其部队设置了实际的障碍。</p>

李密被授与光禄卿,本来就心有不平,现在各种琐事纷至沓来,心中烦闷无比。</p>

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起现在,更让他想念起以前的岁月。</p>

那些驰马飞奔,不负人生的精彩时分,即使刀头舔血,朝不保夕,那也是李密该过的日子。</p>

投降李唐,终究是错付了。</p>

李密想回归,但世上之事,开弓哪有回头箭。</p>

但山东之地,还需要他,他还有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p>

因为,李渊的招抚山东(崤山以东)之路并不顺利。</p>

争天下,就必下山东,李渊很早就开始布局。</p>

当他刚开始入主长安时,他就派了张道源招降河北的各路义军,燕赵之地,竞相来归。</p>

现在,李渊面临一个最重要的时刻。</p>

李密入关之后,中原大地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空间,各种力量会重新划分势力范围。</p>

现在是一场竞赛,看谁的速度更快。</p>

看谁能招降更多的人,抢到更多的地盘。</p>

李渊下了血本,他派出了三道招抚使。</p>

一是淮安王李神通,第二是夏侯端,第三批是魏征。</p>

夏侯端是李渊的老相识,很早就怂恿李渊造反。</p>

他曾经非常明确而坚定地对李渊说:“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李渊)。但主上晓察,性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李)金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p>

可见夏候端见识非凡,并且是个实际的行动派。</p>

李密刚入关投降李渊,夏侯端就高屋建瓴地请求前往山东招谕群雄。</p>

这事非同小可,风险极大,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李渊本人也非常犹豫。</p>

他并没有立即答应,但夏侯端非常有毅力,他一再请求出发。</p>

于是,李渊封他为大将军,持节为河南道招慰使。</p>

夏侯端出发的时间非常早,他的第一站应该是前往说服黎阳的徐世绩。</p>

李密入关之后,他留在河南的军事力量,以徐世绩为首,这是任何人都想拥有的一股力量。</p>

或者是招抚大使并不是最合适的人,或者徐世绩对于局势的判断心存犹豫,毕竟河南全境外,现在基本已是王世充的地盘,隔着王世充,臣服李唐,似乎并不是一个上佳的选择。</p>

夏侯端只收获了一个四平八稳,虽然不是最优,但也能接受的结果。</p>

现在河南乱成了一锅粥,情势并不明朗,徐世绩没有立即做出选择,他想再看看情势,以决定去留。</p>

他虽然没有答应立即向李唐臣服,但是,他尊重李唐的权力和意志。</p>

徐世绩派兵护送夏侯端招慰其余的群雄。</p>

于是,东至于海,南至于淮,二十余州,全部派遣使者,向唐朝臣服献款。</p>

但这种局面并不稳固。</p>

因为,李唐毕竟远处关中,而河南,在李密失败之后,立即成为王世充的天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