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出现了非常罕见的一幕.</p>
不知道是杨广这个提议确实是无人赞同,还是整个朝廷,没有从丧子之痛的巨大苦难中缓过神来,几天的时间,竟然没有一个朝臣附和杨广的提议。</p>
但杨广不需要他们的发言,他的做法简单而直接。</p>
杨广直接颁下诏令,再征天下之兵,准备百道俱进,三伐高句丽。</p>
杨广再次君临怀远镇。</p>
当此之时,隋朝的国内政局,已经彻底崩坏,各地人民起义,蜂起云涌,大者十万,小者数千,虽然隋朝的正规军扑灭了一处处叛乱的火焰,但其势已长,再也无法彻底熄灭了。</p>
道阻且长,怀远之集,成了永远也无法到达的目的地。</p>
杨广此次所征之兵,大多失期而未至,高句丽本是小国,在连续历经二次大战之后,困弊更甚。</p>
双方都是强弩之末,需要出现一个契机,寻求新的平衡。</p>
隋朝的水军,相对陆军而言,更快恢复了生机和战斗力。</p>
来护儿再次率领水军到达毕奢城。</p>
高句丽和隋军硬刚,事实证明,在正面战场上,高句丽不是隋朝的对手,历史再一次上演,高句丽再一次溃败。</p>
来护儿想乘胜进军平壤。</p>
高句丽王高元不想再一次将战火烧到都城之内,他请求和谈和投降,为了表达诚意,他献上斛斯政,这是一份重礼。</p>
斛斯政是杨素一系的官员,一直为杨素所礼遇。</p>
因而,杨玄感兄弟和他是世交,在杨广第一次征伐高句丽之际,兵部尚书段文振死于出征途中,而兵部侍郎又因罪被废,斛斯政在临阵升迁成兵部侍郎。</p>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杨素虽然早死,但他遗留下的力量,却足以有左右朝政的能力。</p>
在第二次征伐高句丽之时,杨玄感反于黎阳,斛斯政积极参与了杨玄感之叛。</p>
他先是安排杨玄纵逃归黎阳,并且传递杨广的军情部署给杨玄感,这些事情当然有迹可寻。</p>
于是,当杨广要穷究杨玄感的党羽之时,斛斯政顿感天下虽大,也无容身之处。</p>
他只能逃往国外。</p>
首选对象,当然是和隋朝结下血海深仇,并且正在交战的高句丽。</p>
因为,斛斯政非常清楚,自己作为隋朝主管军事的高官,对于高句丽,他还是一个有用的人。</p>
高句丽当然欣然笑纳,他们从斛斯政身上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p>
但是,斛斯政真正的最大的作用,是作为一颗最高级别的棋子。</p>
他甚至左右了一场战局的发展。</p>
杨广三伐高句丽,不管是是隋朝,或是高句丽,国内都已出现混乱而不可控的政局,二个国家都已被战争,拖入深渊。</p>
他们都太疲倦了。</p>
和谈,似乎是双方的理性选择。</p>
既然是谈判,就需要筹码,作为大国和高句丽一直的宗主国,隋朝需要得到高句丽的示弱。</p>
于是,高句丽抛出一个可以满足杨广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筹码,将叛国贼斛斯政交还隋朝。</p>
杨广大喜,他从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开始,就并没有清晰而重大的政治目的,高句丽不象吐谷浑,杨广对它们没有明确的领土要求。</p>
或者,从头至尾,杨广需要的,只不过是高句丽的认可,新人和服软而已。</p>
现在,杨广得到高句丽的示弱,他立即就坡下驴,同意高句丽的求和,下令班师。</p>
三伐高句丽,杨广虽然表面上非常要强,但在内心之中,恐怕已经非常后悔,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他只能自己咽下这杯苦酒。</p>
杨广心想,这场闹剧,终于要结束了。</p>
但来护儿不想结束。</p>
当他收到杨广班师回朝的敕旨时,他做了一个决定。</p>
他要抗旨,要单独进军平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