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辽东城死里逃生,杨玄感风云初起(1 / 2)

 大好情势之下,隋朝全军撤退了。</p>

辽东城守军,本来已被隋军的攻势吓破了胆子,抱有玉石俱焚之念,已存必死之志。</p>

但城下的隋军虽然撤走,他们的军资、器械、攻具却堆积如山,营垒、帐幕、也完好不动。</p>

这极为反常,也完全不符合常理。</p>

当隋军撤退之际,城墙之上的高句丽守军,就已经察觉到,但他们处于绝对的下风,本来都准备以身殉国了。</p>

高句丽认为隋军可能是诱敌出山,他们只敢在城内鼓噪,甚至不敢派出一个探子,出城去侦察隋军的真实情况。</p>

直到第二天中午时分,高句丽看到城外已经完全人去房空,才敢派出小股军队,了解情况。</p>

但也只敢远远地追蹑于后,不敢过份紧逼。</p>

直到二天之后,当他们确定隋军是真正撤军之时,才敢派出几千名战士,尾随追击。</p>

此次辽东城之役,高句丽军队彻底被隋朝的强盛吓破了胆,虽然名为追击,依然是远远隔着八九十里,怕中了隋朝的圈套,不敢进逼。</p>

直到高句丽确定杨广的御营已经完全渡过辽河之后,才正式确定隋军是正式完全的退军,才敢派出主力,进击隋朝的后军。</p>

当时,隋军还有几万人未渡过辽水,杨广给高句丽的追击部队,留下几千羸弱的殿后部队做诱饵,以掩护主力渡过辽水。</p>

杨广此次再伐高句丽,辽东一城,本已唾手可得,但功败垂成,又仓皇撤军。</p>

杨广君臣的担忧终成现实。</p>

他的后院起火了。</p>

这把火烧得非常大,在前线的每个人,上至皇帝,下至士卒,都无法独善其身。</p>

因为,杨玄感造反了,在中原大地,在隋朝的核心区域洛阳附近起兵造反。</p>

这件事情的后果非常严重。</p>

杨玄感并不是普通的草寇,他是根正苗红的弘农杨氏的中坚,是杨素的儿子,杨素虽然已死,但杨广一朝文武大臣,基本上和杨素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p>

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身份,也是一种巨大的网络和力量。</p>

最重要的是,前线的将领,他们在后方的子侄,成了杨玄感天然的人质,或者成为他的盟友。</p>

杨玄感的造反,等于将这个帝国彻底割裂,完全可能动摇隋朝的根基。</p>

杨广大感忧惧。</p>

当他第一时间得到这个消息时,他立即召见了老臣苏威,苏威是经历杨坚和杨广二朝的核心元老,也是在政治上可以抗衡杨素的大臣。</p>

杨广直接了当地询问苏威:“此儿(杨玄感)聪明,得无为患?”</p>

苏威老成持重,倒并不太惊慌,他冷静地说道:“夫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杨)玄感粗疏,必无所虑。”</p>

苏威虽然并不担心杨玄感能成事,但他久历政坛,眼光长远,他说出了自已真正的担忧,“但恐因此浸成乱阶耳。”</p>

和苏威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庾质。</p>

虽然辽东前线所有将领的妻子儿女都在后方,并且,杨氏一族素有威名,但庾质却在回答杨广的问话中,非常肯定地说:“(杨)玄感地势虽隆,素非人望,因百姓之困,冀幸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p>

苏威的担心并不多余,他并不是随口做的预言和判断,而是对于目前局势的深刻担忧,因为,除了杨玄感叛乱之外,现在大隋的天下,已是处处烽火,火烧眉毛了。</p>

中原大地,已经乱成一锅粥。</p>

山东,河南洪水肆虐,民众本来就已经困苦疲弊,雪上加霜的是杨广二征高句丽,过于贪大求全,虐用民力。</p>

在给水军造船时,山东之地的民众,夜以继日,长时间一直裸身站立于水中劳作,甚至全身生蛆都不得休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