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裴矩首成门外汉,云起先创夷制夷(1 / 2)

 裴矩再一次站了出来。</p>

作为策动杨广西狩的裴矩,还沉浸在吞并吐谷浑的辉煌灿烂心情中,不可自拔。</p>

他当然比任何人都更知道杨广经营四方的决心和意志。</p>

于是,裴矩以一种一理通,百理通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指点江山。</p>

非常可惜,他虽然是个西域问题专家,但当时对于僻处东北的高句丽,整个隋朝,却连半吊子专家都没有一个。</p>

裴矩也不懂,毫不客气地说,对于高句丽,他也是个门外汉。</p>

这引发了一场可以预见的灾难。</p>

整个隋朝对于高句丽的认知,还仅仅停留于史书上的记载。</p>

二国相争,多胜算,少算不胜,何况不算乎。</p>

隋朝,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的境地。</p>

裴矩以一种伪专家的口吻说:“高句丽本箕子所封之地,汉、晋皆为郡县;今乃不臣,别为异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可不取,使冠带之境,遂为蛮貊之乡乎!”</p>

裴矩每一句话都说到杨广的心里。</p>

他先陈述高句丽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他的父亲杨坚一直想回收,却被杨谅误事。</p>

而杨谅,早就被杨广扫进了历史的尘埃。</p>

这一件件一桩桩,都是杨广所亲历亲闻亲见,杨广内心充满了渴望。</p>

他渴望去超越,证明他远胜他的父亲,兄弟,他要单独建立绝世而超卓的武功。</p>

但是杨广和裴矩,他们却选择性地遗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p>

当年杨谅不过只是挂个虚名而已,征辽大军的实际统帅,是久经战阵,老成谋国的一代贤相高颎。</p>

高颎当年做不到的事情,现在的隋朝又具备哪些不同的资格和条件,就一定能做到?</p>

但君臣之间,盲目地自信和过往的成功,冲昏了他们的头脑。</p>

他们挟北巡突和攻灭吐谷浑的余威,认为攻下区区高句丽,不过是小事一桩,高句丽在隋朝的兵临城下之际,必然乖乖臣服。</p>

没错,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广的策略和初衷,仅止于让高句丽臣服,并没有想过直接攻灭其国。</p>

所以,当杨广在大势已去,离开中原大地之时,回首前尘,无限感慨,才发出喟叹“征辽亦偶然”。</p>

杨广君臣,远远低估了高句丽的准备和决心。</p>

高句丽对于这场无法避免的战争,已经准备了很多年。</p>

不管杨广原来心态如何,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再不为个人所控制,而被其反过来拖着走了。</p>

隋朝君臣做出征伐高句丽的决定,其实有所依凭,并非纯粹的盲动。</p>

裴矩就做出了以夷制夷的战略决策,他接着讲出了自己的行动方案。</p>

“今其使者(高句丽)亲见启民举国从化,可因其恐惧,胁使入朝。”</p>

裴矩给出的对策是让高句丽派遣使臣,入朝臣服杨广。</p>

其实臣服中原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传统。</p>

高句丽经常向中原王朝进贡,高句丽王的称号,也需要历代中原王朝册封承认,高句丽本身的汉化也非常严重,文化渊源始自中原,一脉相承。</p>

高句丽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欠发达的中原王朝。</p>

但和中原王朝不同,高句丽的核心区域位于朝鲜半岛,三面被茫无涯际的大海困住。</p>

他们的战略空间只能往大陆方向发展,这就会和当时的天下霸主隋朝产生直接的冲突。</p>

高句丽的战略定位一直都非常清晰,他们和隋朝必有一战,</p>

因而,高句丽在深入学习中原文化的基础之上,日复一日扩充自己的势力,已经将它周边的奚,契丹等少数民族逐渐纳入他的势力范围。</p>

非常有针对性的是,高句丽立国的最基本的政策,非常精准地按照农战合一的方式,建立起其社会的生产和运作模式。</p>

他们沿辽水修建长城,虽然和中原王朝抵御突厥的长城不可同日而语,却一样成为第一线的防御工事。</p>

最重要的是,高句丽的全民皆兵的战时性社会性质。</p>

他们创建的山城运作模式,平时务农,战时入城,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能转化为全民皆兵,并且能起到坚壁清野,让进攻者陷入后继无粮的境地。</p>

这是一种军国一体化的机制。</p>

这种制度,类似于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的坞堡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