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的较量白热化了,主将杨素都亲自登场。</p>
他在旁添油加醋,翻出了当年的刘居士谋反案。</p>
杨素走向台前,不再遮掩,直接指着太子杨勇说:“臣奉敕向京,令皇太子(杨勇)检校刘居士馀党。太子奉诏,乃作色奋厉,骨肉飞腾,语臣云,‘居士党尽伏法,遣我何处穷讨?尔作右仆射,委寄不轻,自检校之,何关我事?’”</p>
这显然直指刘居士谋反案的背后,有着皇太子的影子,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指控。</p>
杨素穷追不舍,继续开扒收集到的杨勇黑料,“(杨勇)又云‘若大事不遂,我先被诛。今作太子,竟乃令我不如诸弟,一事以上,不得自由。”</p>
将杨勇对杨坚的怨恨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p>
最后,杨素再补上神之一刀,说太子杨勇,曾经长叹一声,发出最后的感慨说:“我大觉身妨。”</p>
这就是说面对杨坚和朝臣的威逼,杨勇感到自己生无可恋,要以死明志,以发泄对于杨坚的不满。</p>
杨素的检举和揭发,虽然不可能定下皇太子谋反之罪,却成功地离间了杨坚父子之间,本来就风雨飘摇,危若悬线的血缘亲情。</p>
太子杨勇,已经彻底失去了他父亲杨坚,那也是他在家庭之中,唯一可能的情感庇护。</p>
杨坚终于公开表明自己的意见。</p>
他说道:“此儿(杨勇)不堪承嗣久矣。皇后(独孤伽罗)恒劝我废之,我以布衣时生,复是长子,望其渐改,隐忍至今。”</p>
显然,从杨坚的话中,可以明确看出,废立太子,独孤皇后才是幕后真正的黑手。</p>
杨坚继续发泄心头的不满。</p>
他说道:“(杨)勇昔从南兖州来,语卫王云‘阿娘不与我一好妇女,亦是可恨。’因指皇后(独孤伽罗)待儿曰:‘此皆是我物。’此言几许大异。”</p>
杨坚此话,隐藏了一层更深的含义,从道理上讲,完全可以由独孤伽罗的侍儿,推广到杨坚的侍妾,这二者一等同,其罪其心,大有可诛之处。</p>
从杨坚这些公开记录在案的言论分析,在废立皇太子一事上,他更多地是从小家庭的关系考虑,而不是从江山稳固,政治连续性的大方向上着眼。</p>
这种非理性的评判标准,显然和杨坚一贯的政治大局感大不相同,反而更像是一个怨妇一般,喋喋不休。</p>
可以想见,朝堂之上杨坚的话语,大体就是枕席之上,独孤伽罗的抱怨。</p>
杨坚继续大倒苦水。</p>
他接着说道:“新妇(杨勇的正妃元氏)初亡,我深疑使(马嗣明)药杀。我曾责之,便怼曰:‘会杀元孝矩。’此欲害我而迁怒耳。”</p>
一国之君,将废立太子这种国之大事,仅仅定义为小家庭中私事层面,并且很多理由,更像是莫须有之事。</p>
这本身就说明废立太子一事,既不会名正言顺,也将引发很多不可预测之祸。</p>
师出无名,就必然师出败北。</p>
杨坚最后做了一个总结。</p>
他说道:“我虽德惭尧舜,终不以万姓付不肖子也。我恒畏其加害,如防大敌,今欲废之,以安天下。“</p>
这是杨坚第一次在朝堂之上,明确要废立太子。</p>
但废长立幼,于公于私,自古以来,都会引发朝臣的反对。</p>
何况太子杨勇当了近二十年储君,又没有明显的失德之事,杨坚一朝之间,一念之起,就想废弃,并不会那么容易。</p>
元旻就坚决反对废立太子。</p>
他在朝堂之上,声色俱厉,辞直争强,丝毫不退让地对杨坚说:“废立大事,天子无二言,诏旨若行,后悔无及。谗言罔极,惟陛下察之。”</p>
杨坚默然不答。</p>
他想不到竟然有人如此不识趣,敢于当面拂逆皇帝的旨意,他在朝堂之上,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了。</p>
在第一次测试之后,他体会到为君,也体会到为臣之不易。</p>
但废立太子,已是开弓之箭,再无回头之理。</p>